外资低迷 国产手机迎来重大机遇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均发布了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2008年第二季度,诺基亚终端的平均销售价格为74欧元,低于2007年第二季度的90欧元及上一季度的79欧元。诺基亚终端平均售价的年同比和季度比下降主要归因于较低售价产品比例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元疲软的负面影响。
索尼爱立信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第二季度纯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2亿欧元(合3.48亿美元)锐减至600万欧元(合950万美元)。由于外汇汇率波动、中高端手机需求减弱以及手机总销量减少2%等因素的影响,其第二季度营收减少至28.2亿欧元(合44亿美元),同比减少了9%。今年第二季度的毛利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9.6%下降到23.1%。
从两大国际手机巨头的第二季度财报来看,高端手机出货量正在下降,而且遭遇美元疲软的影响严重,同时iPhone的低价,以及全球推广策略已经导致诺基亚、索尼爱立信中高端手机压力重重。同时,我们从市场上也可以看到外资品牌中高端手机销售量和手机价格大幅度下降的事实,也可以看到国产手机销量的增加以及份额的回升。相关数据显示,国产手机销量已经升至3成。
因此,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美元疲软、中国CPI上涨、国产手机质量提高、奥运会视频播放、苹果iPhone全球低价推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产手机正在迎来十年不遇的最好发展时机,把握住这个时机将让部分国产手机品牌实现突破。
消费者重新审视国产手机
任何市场都是由买方和卖方组成的,而买方的购买习惯、购买欲望、经济能力直接影响到卖方的销售。连续不断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导致中国消费者开始减少换购手机频率,以及重新审视自己的购机行为。
据国内几家大型手机连锁卖场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08年年初到5月底,国内手机连锁店销售下跌幅度达三成。对此,手机连锁卖场正努力朝服务化转型,尝试在手机应用增值市场分羹。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机市场销量增长率下降了13.36%,2008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机市场销量额增长率下降了8.38%。
铁铮铮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消费者正在延长换机时间,这其中有人民币升值、CPI快速上涨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同时也存在着微观因素影响:手机经过2007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拍照、摄像、音乐、GPS等一系列功能,2008年唯一的亮点是TD手机,但是由于政策因素至今无法普及,因此没有新品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由于物价上涨,导致消费者收入相对降低,从而也减少了他们对高价手机的购买期望。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的高价策略瞬时间变得无用武之地,纷纷开始大规模降价。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开始审视自己的购机行为,他们感觉花费几千元购置一部手机实在是奢侈,而且他们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一直都不关注的国产手机。仔细对比之后,他们发现原来国产手机不仅仅具备各种齐全的功能,而且价格仅在1500元以内,甚至是几百元就可买到一款功能强大的手机。
国产手机迎来十年不遇的大好机遇
或许很多中国消费者自从2005年开始,就没再正眼看过国产手机,他们去卖场也不会在国产手机柜台前停留,因为2004年国产手机“大跃进”留下的后遗症,让很多消费者失去了信心,加之媒体对国产手机没技术,质量差的炒作,导致国产手机已经从中国消费者的心智空间里排除了。
但是当自己口袋里的钱越来越紧张,当国产手机的质量问题逐渐减少,当消费者仔细观察国产手机之后,他们开始发现原来国产手机并没有那么差劲。国产手机一般采用台湾联发科的芯片,而且都具备大屏幕,手写键盘双输入,拍照、摄像、MP3、MP4,甚至部分国产手机开始加载电视功能,如此多的功能却仅需要不到1000元,同类产品的诺基亚、索尼爱立信售价高达4000多元,如此大的价格差异,让消费者心动了。
当然,目前国产手机在可扩展性、兼容性、智能性,以及的第三方方客户端软件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讲,国产手机的功能已经足够强大,而售价也非常合理。(首先声明,我并非是在帮助国产手机做广告)当国产手机开始重新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线,这必然会造成手机市场的细分。追求潮流,需要利用手机办公的商务人士,他们仍会选择高价的外资品牌,而普通消费者则开始购买国产手机,并开始接受国产手机们的“创新精神”,大喇叭、超重低音、手写键盘双输入、内置电视功能等等被消费者们广为传颂。
同时,中国移动大量的采购国产TD手机,以及奥运会视频等有利于形式也提升了国产手机品牌知名度,消费者开始重新接受国产手机。但是笔者仍要提醒国产手机们,在这个时候国产手机如何迎合消费者需求,这成为能否借此翻身的关键。建议不要再重蹈2004年的覆辙,盲目的增加产量,不顾产品质量控制,结果是卖出去一台手机伤害十个顾客;此外,虽然当前国产手机企业均在采用MTK的芯片,但是差异化的体现主要在软件上。加大软件研发力度,努力塑造自己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这是塑造品牌的关键。
国产手机企业正在迎来十年不遇的大好机遇,利用创新抓住机遇实现突破并非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