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商集体提高服务业务比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曾经被认为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通信设备,如今也被卖到了“白菜价”,如果竞争进一步加剧,通信设备行业如何逃脱“日薄西山”的命运?
设备商的答案是:由“硬”转“软”。正如几年前,IBM剥离利润日益低下的电脑制造业务,转攻IT服务业一样,设备商也正经历着同样的转型。而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以及通信行业全球市场的下滑,无疑加速了这个趋势。
上周公布的爱立信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幅度高达56%,这已经是爱立信连续多个季度出现利润下滑的局面。
其实,作为全球最大的无线设备商,爱立信是除了中国的华为和中兴之外,唯一仍在盈利的外国主流设备商。诺基亚西门子以及阿尔卡特朗讯自重组以来一直未走出亏损的“泥沼”。
随着运营商削减通信基础建设费用,以及努力进行运营外包以降低日常开支,设备商逐渐发现传统设备越来越难卖,而卖服务的机会正在增大。
不断提高的服务业务比重
“诺西服务部门依靠向运营商提供全方位的外包、集成、咨询及维护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已经占诺西总收入的45%。”在公布了第二季度业绩之后的分析师会议上,诺基亚CEO康培凯表示。
无疑,诺基亚在转向服务提供商的道路上行动最为迅速。第二季度,诺西的销售额为32亿欧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1%,亏损额为1.88亿欧元,比去年同期的4700万欧元出现大幅增加。
按照诺西32亿欧元的收入规模计算,诺西服务部门第二季度的收入约为14.4亿欧元,康培凯还指出,在诺西的五大部门中,服务部门和无线接入部门有最好的连续增长记录,而服务部门更有着最好的毛利增长。
根据诺西预测,潜在的通信市场中,通信外包和托管服务价值将达到每年2000亿欧元(即2820亿美元),这是通信设备市场价值的两倍。
诺西日前宣布与巴西固网和移动的运营商Tele Norte Leste Partricipacoes SA签订了为期5年、价值11亿欧元(15.5亿美元)的托管服务合同。同等级别的设备订单正在越来越少,同时利润也薄如刀片。
诺西当然并不是唯一一个看到服务业机会的设备商。7月初,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宣布将旗下两个全国性网络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外包给爱立信,协议期为7年,价值40亿~50亿美元。
日前,爱立信又与西班牙电信02的英国公司签署了电信管理服务协议,包括为西班牙电信O2英国公司的2G及3G网络提供现场维护和物流支持等服务。
在爱立信总裁思文凯明年离职之后,主管电信服务的卫翰思将出任新CEO,这将加速爱立信向电信服务的转型。据爱立信介绍,自从2003年以来,其电信服务业务量增长了3倍,目前在集团总销售额中的比重已经达到1/3。
根据爱立信公布的第二季度业绩,其净利润下滑56%,但受电信专业服务增长的拉动,电信服务业务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达到38%。根据阿朗的第一季度财报,虽然第一季度亏损2.54亿欧元,但服务业务获得了20%的同比增长,在收入中的比重为22%。
中国设备商的出路
“中国的彩电行业曾经‘独霸’中国市场,但当平板时刻来临,外资品牌卷土重来,我们也会反思,华为会不会有这样一天?”一位华为内部人士日前对CBN记者感慨。
如果外资设备商正在为价格战而焦头烂额,那么被外资企业称为“价格屠夫”的中国设备商更是在刀尖上跳舞。
“我们反思的结果是:不会。”上述人士认为,华为与这些国产家电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华为拥有核心技术。由于常年将收入的10%以上投入在研发上,2008年华为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1737件,居全球第一。
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以华为的下属芯片企业华为海思为例,由于华为开始切入一直被认为核心技术密集的芯片企业,华为在芯片上的研发能直接大规模降低设备成本。比如海思推出的超低价手机芯片 和解决方案甚至能跟联发科的方案比竞争力,而华为光通信的芯片部分也是由海思提供,这决定了华为光通信产品的竞争力位列行业第一。
当然,另一方面,华为也在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务的比重。华为在2007年年报中提出开始发力电信服务市场,在全球建立了7个电信服务中心,2007年,华为总共获得了34个电信服务合同。
根据华为财报,其2008年管理服务销售额同比增长67%,总共交付了45个管理服务项目。“服务产业是我们的战略投资方向之一。”华为表示。
不过,相对来说,中国设备商向服务转型的步伐仍然慢于西方通信企业。以中兴为例,在中兴的年报中,电信服务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类别,而是与电信软件系统、服务及其他产品并为一类,然后再与运营商网络和手机两大类产品并列。
根据中兴的2008年年报,运营商网络的利润率比去年减少了3.87个百分点,手机的利润率增长了1.42个百分点,但电信软件系统、服务及其他产品的利润率提高了13.22个百分点。
不过,包括电信软件系统等其他类别的产品在内,电信软件系统、服务及其他产品的总体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还很小,只占总收入的12.7%。
分析师指出,中国设备商通过价格战将竞争对手逼进了墙角,但在这轮转型服务的过程中,中国设备商也会随之做出调整,否则追平的差距有可能被再次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