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出口等待戈多 悲观与斗志同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9月16日,坐在深圳市福田香格里拉酒店会议大厅内,聆听宝马公司与环球资源联合主办的出口形势“高峰论坛”的张智中,仅仅是当天到会的数百位对经济回暖仍持观望态度的电子制造商之一。
“最近订单确有一些回暖,但是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我们也想来听听别人怎么说。”作为深圳市东景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张智中对前景的判断仍然谨慎。
他认为,主导出口市场的欧美需求仍在低谷徘徊,现在断言全球电子产品市场回暖尚显太早。张所服务的深圳东景盛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8年的出口导向型电子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其产品出口遍及全球20多个国家。这家公司同时也是“柏林电子展”、“环球资源电子展”、“香港电子展”等各类贸易展上的常客。据张智中透露,去年金融危机以来,东景盛仍坚持购买略显“昂贵”的B2B服务提供商环球资源的五星级打包服务,费用一年高达数十万元,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在不明朗的经济前景下,继续深耕海外。
继续加大投入,还是放弃?——这个半年前深深困扰珠三角电子制造商的问题,已经开始被一丝淡然所取代。
“肯定还是要做。”深圳另一家电子出口商在论坛期间对本报记者说,“我们的策略是提高服务增值,尽可能稳住客户,等待经济回暖。”但是他同时也反对“经济已经走出低谷”说法,“我只能告诉你,低谷还是高峰,企业都要做生意”。
对比以下环球资源在金融危机一年来收集的历次调研数据颇具意味:问卷结果显示,2008年10月金融海啸刚刚发生之时,有高达85%的供应商彼时预测“2009总收入将增长”;至2009年1月,危机驶入纵深之时,这个比例降至61%;而最新产生于8月的问卷显示,仍保持业绩增长乐观预期的供应商比例已骤降至31%。
“这个结果表示,出口企业对经济危机影响的理解愈发深刻了,预测也更客观了。”环球资源首席执行官裴克为(Craig Pepples)说。
电子出口:低谷徘徊?
在回暖的呼声中,IT制造业走出低谷了吗?
至少数据依旧冷峻:环球资源今年8月采撷549家(其中42%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中国供应商答卷而成的《中国供应商出口前景展望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显示,83%的供应商认为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其中,冲击较大的达到了34%;表示“不受影响”的仅为7%;表示“带来机遇”的仅为10%。
该《调查》在回顾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供应商表现时总结说:从2008年危机爆发至今年初,“大部分出口企业对金融危机的估计并不十分成熟、深入,过于乐观”,而目前实际的情况是,危机的挑战并没有过去。
《国际电子商情》总分析师李明骏援引工信部以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表示,不应该过早乐观估计电子制造业走势。其实,今年1-6月,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增加值均低于全国工业增加值4-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电子产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尤其是电子元器件,其中半导体器件今年上半年同比出口跌幅达到76%(2008年为增长71%),印刷电路、低压电路、集成电路等关键元器件跌幅亦达到了20%以上;与此同时,洗衣机、冰箱等主要家用电器也分别出口下降了7%和16%;表现略好的通讯及网络产品中,手机也下降了11%,路由器下降9%,只有无线基站实现了增长2%(2008年为增长30%)。
难道7-8月以来大环境的“回暖”迹象,没有作用于电子制造业?
裴克为告诉本报,今年4月以来,中国电子出口商陆续开始收到回流的海外订单,尤其是7-8月,但是他亦强调说,“和金融危机前相比,回流的定单都比较小,海外买家更愿意通过减少单次定货量、增加采购次数的方式来控制风险。”
事实上,《调查》表明,参加调研的549企业中,有58%表示“买家单个定单的金额在减少”,有27%表示基本持平,而仅有15%表示金额有提高。
与此同时,约有40%企业表示,海外买家变得“更注重品质”和“更实用”——裴克为据此分析说,这意味着市场的总体态度依旧谨慎,买供双方都意识到由各种不确认性因素带来的风险,这决定了经济的整体性回暖还要推迟至今年底,甚至更晚。
工信部今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动态》亦显示,今年6月,电子制造产品销售同比下降的趋势确呈现了收窄趋势,从1月的下降15%收窄至6月的下降4.2%。
“业界关心的是目前需求增长是否真实,是循环中的补充需求,还是真的需求到来?”9月中旬,著名全球电子行业咨询机构Gartner分析师Rinnen曾如此追问。他认为,全球电子信息行业在低谷中焦灼的状态仍在继续。
内需与新兴市场:仍是雾中花
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预期相悖的是,至少从目前看来,内需拉动并没有成为中国电子制造业转型的根本动力。
“调研结果表明,纵然出口形势严峻,近一半供应商并没有选择‘出口转内销’,依然坚持出口。”环球资源的调查结论称。另外有19%表示力图扩展内需求的企业,其内需销售所占份额的比例增长也是相对保守,在25%以下。
前述出口商向本报记者分析说,外贸转内销,这一方面考验中国大陆市场实际购买力的上升,“现在来看,除了彩电和汽车电子市场今年需求上升很明显之外,我们没有看到内需爆发增长的势头,而如果没有这种增长空间,转型做内需,会导致营销成本过高,也赚不到钱”。
另外,转型内需亦考验企业在品牌、渠道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做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欧美客户更重视长期合作,对品质认证、服务体系有一套成熟体系的认证,很严格,但是有章可循。”该出口供应商称,“国内客户比较无序,熟悉和教育这个市场都需要很大的投入。”
针对尚未足够“长大”的内需市场,习惯于海外市场的出口供应商们,更愿意等待与观望。
与此同时,海外新兴市场开拓也并不如预期那样一帆风顺。李明骏说,金融危机肆虐至今,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传统市场依旧在中国电子产品出口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从环球资源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76%的供应商表示,在他们的买家社群中,新兴市场买家不足四分之一。而详细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目的地,除了出口中转站中国香港占据25%以外,其余目的地份额最高的仍是美国,为21%,其次则为日本7%,韩国5%,德国4%,英国2%;在新兴市场中,除了印度市场有2%的市场表现之外,其它新兴经济体,如俄罗斯,南美洲等,受当地经济动荡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市场业绩未有太多突破。[!--empirenews.page--]
“纵然新兴市场已成为供应商关注的焦点,但依然任重道远。”裴克为语重心长地说,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曲线上看,寻找结构转型的中国出口商也许现在才处于真正的谷底,而只有触及了谷底,才意味着最高风险的时候已经过去,调整和拓展的最佳时机正在到来。
悲观与斗志同在
略显积极的情绪是,虽然大多数IT制造商皆已放弃今年业绩增长的预期,但是仍有57%的供应商预测,今年下半年出口形势将“逐步好转”;有7%预测会有“明显好转”。与此同时,悲观预判依然在供应商中大比例地存在,有23%预测认为下半年形势将“无明显变化”,甚至有13%认为将会“更加困难”。
裴克为说,对于大多数电子产品制造商而言,尽管过去一年以来,内需以及海外新兴市场拓展面临严峻挑战,但是摆脱困境的首选出路依旧是“新兴市场开拓”以及“寻找新的目标买家”。
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调查》显示,只有32%的出口供应商表示,2009年来自新兴市场的收入将会较2008年有所增长,而40%的供应商表示新兴市场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另外有28%的供应商悲观地表示,2009年在新兴市场的开拓,甚至要同比减少。
有意思的是,与对业绩总体较为悲观的情绪相比,中国电子制造商的“斗志”还算坚韧。该《调查》问卷显示,有82%的企业乐意“今年加大或至少保持在出口和拓展方面的投资”,其中,积极表示增加投资的企业占到了34%,48%表示保持不变。而表示因销售下降而减少投资的仅占18%。
“这说明,中国供应商保持了较好的竞争态势和发展心态。”裴克为说,这是危机中不可或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