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之父”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6年提出原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0月7日凌晨消息(舒允文)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昨日揭晓,素有“光纤之父”之称的华人科学家高锟与两名美国科学家共同获得这一殊荣。
综合媒体报道,欧洲中部时间6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科学院公布评选结果。华人科学家高锟以“光通信领域涉及光纤传输的突破性成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奖金500万瑞典克朗(C114注:约合71.8万美元)。
评审委员会在声明中指出,3名获奖者“帮助塑造了当今网络社会的基础”,他们“为日常生活带来许多实用的创新,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用一根光纤电缆形象地解释了高锟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英国伍尔维奇理工学院、即后来的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随后任职于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从1963年开始,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1966年,高锟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中应用的基本原理。以这一理论为依据,第一根去除杂质、因而适应信号传输需要的光缆1970年问世;1981年,首个真正的光纤信息传输系统问世。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2000年与邓小平一起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
由于他的贡献杰出,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素有“光纤之父”之称的华人科学家高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