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机内置扣费成潜规则 斩断利益链迫在眉睫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山寨手机内置扣费潜规则暴露出的是背后利益链的协同,试问没有利益分成又怎会有人积极推动?显然,维护消费者权益,切断利益链是关键
山寨一词一直就无法获得褒义解释。近日山寨手机内置吸金SP业务的丑闻曝出,更令原本就不讨喜的山寨手机沦为过街老鼠。近日工信部更是火速向运营商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手机网站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运营商进行自查。但是如果没有整个利益团体的参与,山寨厂商又怎么会如此积极又顺利地将“陷阱”埋进手机终端中呢?斩断吸金利益链将是山寨摆脱“吸金门”的关键。
山寨机再曝“吸金门”
一度沉寂的山寨手机近日又开始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的话题,但并不是因为好事。由于被曝出暗藏消费陷阱,一时间所有山寨手机相关信息在媒体的刨根问底之下,被曝露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中。
“拿手机看了30分钟左右的电视,居然欠下了581.5元话费!手机上明明写着4元钱看30天,这不是坑人吗?”消费者张先生的遭遇解开了山寨手机暗藏多年的“吸金陷阱”迷雾。
事情源于张先生花不到500元新买了一部山寨手机,说明书上标明手机电视资费标准为“4元钱看30天”。但张先生在后来查话费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仅仅看了半个小时的手机电视却造成了581.5元的欠费。同样是这款手机,近日在3·15消费电子投诉网中爆发了大量的投诉,几乎每天都有十几条。
无独有偶,消费者庞女士,因为不小心按到一个键,手机自动发送了好几条短信,每一条都扣掉两元资讯费。
这些被曝光的侵权事件,仅仅是曝露了山寨手机内置“吸金陷阱”的冰上一角。随着媒体的介入,事件的始末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利益团体交易下的“潜规则”
随后,事件当事者的另一方,也就是山寨手机行业的相关人士,向媒体讲述了山寨行业的“潜规则”:山寨手机内置实际上是SP服务提供商、山寨手机厂商和方案商联合,在手机出厂前内置了相关业务,为用户提供诸如游戏、音乐等增值服务,满足用户各类娱乐需求。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内置增值业务开始逐渐变味。一些SP因高额利润的诱惑,对国家相关法规置若罔闻,对消费者利益置之不理,开始投入到消费陷阱的“苦心经营”。
实际上,这种违规的现象在行业内已经形成了所谓的“行业规则”,甚至有许多大的SP公司也在从事内置吸费的业务。伴随着国内手机制造业,尤其是山寨手机的高速发展,“潜规则”的参与者日众,使得越来越多消费者成为了受害人。随后大量维权事件的发生,使这一“潜规则”曝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纵观这个事件的发展,仅仅归咎于山寨手机厂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勾结,是这些侵权事件屡屡发生的关键词,如果不是那些“幕后黑手”的相互勾结,“吸金陷阱”怎会那么容易得逞?首先是SP厂商勾结山寨手机厂商通过手机内置业务谋取暴利;其次是运营商在监管过程中不作为的包容乃至包庇SP,使得这一歪风愈演愈烈。
归根究底,是由于高额利润的诱惑,使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各环节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利益团体,为了牟取更多利益,各方开始“创造并践行”所谓的行业潜规则。
斩断利益链是根本
没有利益链的抱团,一切不会这么顺利;没有利益链的协同,一切不会这么默契。是利益链导致消费陷阱密布重重,是利益链导致消费者屡屡受伤。因此,斩断利益链是整治山寨手机“吸金陷阱”的关键。
工信部已表示,严厉打击恶意侵害消费者利益的SP企业,一经查实应依法责令其停业整顿,禁止其在全国电信运营商接入。15日工信部更向运营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手机网站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运营商根据工信部颁发的相关管理条例加强管理,并在近期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同时加强对业务推广渠道和代收费环节的管理。
但仅仅依靠这种被动式监管,效果很难尽如人意。发生一起处理一起,更多的是一种秋后算账,并不能真正避免消费者再次落入消费陷阱。从源头上拔出埋设陷阱的可能性,消费者才能安心消费,3G也才能摆脱消费陷阱的羁绊,顺利地发展。
事情回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也就是山寨手机制造商。由于山寨手机依靠的就是低价格多功能在市场站脚,因此,低成本是企业必须奉行的准则。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在海外市场的受挫,山寨手机近年来的日子并不好过,没钱企业的生存都很困难,何况是继续发展。因此,为了活下去,不少厂商也就动了“歪念”,铤而走险地搞起了“消费陷阱”的生意。
所以,如何让山寨厂商摆脱低附加值的克隆模仿才是关键,一旦这些厂商有其他的生财之道,对违法的事,自然也就不会那么热衷了。
再则,监管仍应加大力度。对于任何违规企业都要严厉查处,尤其是对运营商,应该对其加大督促力度,要是没有运营商的平台,这些本不该被消费的钱自然是流不到黑心商人的腰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