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物联网是“万亿级“产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09年9月11日,北京,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在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透露:目前,中国移动已经部署超过300万台M2M终端,年增长率超过80%,她同时预计未来五年这一数据都会超过60%。
杨志强认为,现阶段,中国移动主推的M2M是物联网的最普遍应用形式,“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是中国移动对物联网的结构划分。
杨志强阐述了中国移动在“物联网”方面的立场,她用“下一个万亿级”来预测这项业务对运营商的长远意义。据了解,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M2M业务。
“海量数据传输”不是全部
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邢涛博士介绍,在物联网领域,主导标准制定的中科院与中国移动正在开展合作,“首先是战略规划,就是要将物联网的应用跟移动网络结合起来”,另据介绍,上海移动主导的停车场信息管理与发布系统是双方合作的具体案例之一——“在每一个车位下布设传感器,整个停车场组成一个传感网,然后将车位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布到手机上”。
“TD-SCDMA与物联网的结合”是中国移动考虑的重点。杨志强表示,物联网应用需要海量数据传输,这对TD-SCDMA网络发展有极大拉动力;此外,TD-SCDMA上下行时隙可以灵活配置,“物联网应用需要大量上行带宽,TD-SCDMA具备支撑物联网正常运行的‘先天优势’”。
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刘海涛并不认为物联网给运营商带来的仅仅是数据量的突飞猛进,“对于运营商,或者对于3G,物联网会给它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海涛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运营商按照流量或者时长计费,这是传统通信服务收费模式。物联网的出现将‘促使’运营商按照应用内容收费,这会推动运营商从‘管道提供商’向‘感知、传输、计算’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终端制造业、系统设备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由之带来的新媒体业务被刘海涛定义为物联网产业链的各环节,他认为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产业将对物联网提供支撑,但运营商不会甘于只做“支撑”。
刘海涛反复强调“融合”的理念,“物联网与通信网不是简单对接的关系,”他表示,“如果运营商仍旧只提供管道通信业务,那么它们就无法提供‘感知’和‘处理’的业务,也无法做到对传感网的管理。”刘海涛用物联网的新媒体业务举例:上海的游戏用户在身上接入传感器,他的影像将直接“复制”到北京,这样两地用户就可以实现“真人对战”。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将会控制各个环节,从游戏应用到数据传输计算以及计费。
“标准”和“干扰”问题待解
业界认为“缺乏完整的标准”是当前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移动杨志强从“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研发力量比较分散”、“体系架构尚未建立”三方面做出注解。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周正也表示,因为功耗等原因,“传统七层网络协议并不适用于传感网”。
据了解,中国从2007年率先启动传感网标准化的研究工作,“目前来说,还没有完完全全为传感网做的协议。”刘海涛表示,“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借用很多现有标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邢涛博士对此作出进一步阐释,“IEEE802.15.4系列标准在传感网底层传输技术标准和传感网电力行业应用标准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该标准被业内广泛采用”。
此外,据刘海涛介绍,ISO/IECJTC1也于2007年底成立传感网研究组(SGSN),该研究组有十余名专家来自中国。据记者了解,2010年5月,IEEE802组织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浩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他表示DoDAF、MoDAF、ToGAF、OASIS、Zachman、Framework和OSI等架构针对性不同,对于传感网而言,应该放弃追求“完美”的体系,“只存在合适的和相对完善的网络规划原则”。
对于未来物联网领域的干扰问题,周正教授表示担忧:“这个领域往往‘人命关天’,芯片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如果跟别人的设备发生干扰,后果很可怕。”关于物联网的频率划分,刘海涛表示“标准化工作组正在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无委会正在对此进行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