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宽带计费方式探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文/白驹
同质化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价格战,因为更低的价格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为了争夺移动宽带用户,运营商难道只能给予更低的资费、更多的促销、更高的终端补贴,不断地压榨利润空间?
价格战并非唯一选择
近年来,移动宽带业务蓬勃发展,但移动宽带接入仍然处于管道类业务的初级阶段。真正吸引用户的是移动互联网包罗万象的内容、业务和应用,而移动宽带接入只不过是一个管道,管道本身并不吸引用户,用户仅仅是通过管道接入互联网。
目前,运营商涉足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业务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因此能做的似乎只有不断下调移动宽带资费,导致价格战此伏彼起。但是,移动宽带价格战并不是运营商的唯一选择。出于差异化的资费竞争需要,运营商应灵活采用移动宽带业务计费策略,通过不同的定价方式,制定出灵活有效的移动宽带资费策略。
定价模式包含计费维度(Charging Dimensionality)和计价方式(Charging Mode),两者之间是层进关系。在考虑定价策略时,我们首先要选择计费维度(如流量、时长),然后再选择具体的计价方式,即在某种计费维度下,确定价格与流量或时长的变化关系。
常见的计费维度有流量、时长、内容、服务等级、次数、距离等。计费维度的基本原则是消费者享用的数量越大,支付越多;消费者享用的产品和服务越好,支付越高;即使是采用Flat-Rate,也要建立在保障赢利的基础上。
移动宽带最常见的计费维度是流量、时长和用户QoS。这三种计费维度并不是独立排它,而是可以并存使用的。运营商可同时选择流量和时长这两种计费维度,向用户提供更灵活的资费选择;也可以在区分用户QoS的基础上,采用按流量或时长计费的维度。
按流量计费的原则
按数据流量进行计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宽带计费方式。
流量计费的最大优点是计费系统易于实现,并且由于数据流量已经被限定,所以运营商无需担心流量滥用。但是,用户对于其所消费的网络流量较难准确把握,流量计费方式不便于用户自我统计。
为了改善用户对网络流量的理解,不少运营商都在其网站上提供用户数据流量估计模型,当用户在选择数据流量包的时候,首先要求用户填写上网行为习惯(比如每天上网时长、下载的内容等);然后,网站会依据用户输入的数据,估算出该用户一个月消耗的网络流量;最后,依据计算结果向用户推荐一个合适的资费包。
然而,这个模型的估算结果并不精确。用户在上网时,还是不清楚自己究竟消费了多少流量,用户不愿意看到由于流量超出资费包而导致的天价账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营商可以让用户通过SMS等方式实时查询本月使用流量,或者最后50MB流量设置提醒功能等,也可以采用流量包自动升档方式。所谓流量包自动升档,就是当用户的实际用量超出其当前资费包的供给量(Allowance),并且用户因为流量超出部分而需要额外支付的费用加上当前资费包的费用,已经达到并超过下一档资费包的费用时,系统在计费时会自动为该用户升级到下一档资费包,并仅扣除下一档资费包的月租,为用户节省开支。
举个例子,中国联通提供以下三档移动宽带资费包——3GB 150元/月、5GB 200元/月、10GB 300元/月,超出资费包的流量按照0.1元/MB计费。假定用户选择的是3GB的套餐,月租150元。若该用户当月实际用量为4.5GB,那他需要支付的金额将达到150+0.1x1500=300元,就超过了下一档5GB套餐的月租200元。此时,流量包自动升档将发挥其作用,用户资费包自动升档到5GB,用户只需支付200元,相对于原本需要支付的300元节省了100元。
按时长计费的原则
时长计费就是按照用户上网时长或者按照使用天数来收取上网费用。和流量计费相比,这种方式更容易为用户所理解和接受。
时长计费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按有效期计费,通常是以天为单位,或者整数倍的天数,比如资费包设置为2.6美元/天、5.2美元/2天、10美元/周,一旦用户订购该资费包,在有效期内无论用户使用多少,都将被扣除资费包标称的资费,逾期则无法使用;二是按照用户实际在网时长计费,套餐包括上网时长、套餐有效期和超出套餐的费率,比如某运营商推出的10小时套餐资费为12.9美元,允许用户在30天有效期内上网10小时,累计超过10小时的部分则按照0.05美元/分钟计价,套餐超过有效期则失效。
2009年7月,北京移动新推出两款按时长计费的移动宽带套餐,分别是60元包60小时、120元包240小时(外加3小时国内漫游),超出部分按0.05元/分钟收费。此前,北京移动主要采用流量计费,分别为20元包150MB、50元包500MB、100元包2GB以及200元包5GB等。
但是,时长计费使得计费系统复杂性加大,存在流量滥用(Abuse)风险。用户在一定时间内,凭借3G网络的高速率,产生大量的数据流量,而这显然不是运营商所期望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设置一个合理的公平使用条款(Fair Usage Policy),探知用户实际用量,并在超出既定流量的时候,收取额外的费用或下调用户的网络接入速率,以避免用户滥用。系统需要探知用户状态(是否上网),统计用户的在线时长,还要避免有些用户在未切断网络连接的状态下空闲过久。
按照QoS计费的原则
基于QoS的计费维度,遵循了“用户享用的产品和服务越好,支付越高”的基本原则。比如G国E运营商就提供了两种接入速率的资费包:一是Standard Unlimited(无限量标准包),接入速率为384Kbps,资费为26美元;二是Premium Unlimited(无限量高级包),接入速率为7.2Mbps,资费为52美元。用户在用量超过6GB后,速度会被限制为64Kbps。
QoS计费维度来源于固网宽带,按照不同的接入速率收费。但由于移动网络空口速率的不确定性,这种计费维度目前较难在移动宽带接入领域中广泛应用。
虽然基于QoS的计费维度尚未发展成熟,但这种基于用户体验的差异性定价的理念值得借鉴。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排除这种计费维度在某些特定场景被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计价方式设计原则
除了利用不同计费维度的差异性,运营商还可以利用计价方式来制定差异化的资费策略。为了发展新用户和扩大用户规模,不少运营商推出了无限量包月(Unlimited [!--empirenews.page--]
Flat-Rate)资费套餐。这在带来可观的用户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网络流量。比如某运营商在推出无限量包月资费包后,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28%的用户增长,并占据3G新增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但与此同时,网络流量激增20倍。
据统计,使用Flat-Rate计价方式的用户所产生的数据流量是Pay as You Go(按用量计费)用户的5倍,而无限量包月计价方式将这种流量刺激效果扩大到50倍,同时带来大量的P2P网络流量。为了保障网络性能,避免网络资源被大量的低价值的P2P流量所占据,运营商需要一种既能吸引用户,又能有效保护网络资源的计价方式。
图1列出了移动宽带接入业务的各种计价方式,展示了不同的费用支出和业务用量的变化关系。横轴表示按照某种计费维度的业务用量(比如流量或时长),纵轴表示相应业务用量所支出的费用。
其中,A1和A2主要针对按用量计费用户,两者相比,A2更为复杂但是能更好地刺激用量;B是在A1的基础上添加了资费封顶(Charge Cap),通常这个资费封顶会设置得比较高,主要是用来避免巨额账单(Bill
Shock);C2对于用户来说最具吸引力,也最容易被理解和接收,但将带来大量的网络负荷,因此建议这种计价方式短暂应用于业务推广期,或设置公平使用条款,在用户超出限制流量后降低其接入速率;C3是在C2的基础上设置了流量限制,在用户达到流量限值时会被限制继续使用,这虽然有效防止了滥用,但用户体验并不好;C1是值得推荐的资费包计价方式,给定一个限额,并在超出限额后收取额外资费。
这里所列举的是最基本的计价方式,运营商在实际制定计费策略时,可以组合使用这些计价方式。
图1 移动宽带的各种计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