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智能手机拉动闪存业 未来三年需求将翻7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iPhone、iPad等苹果i家族产品的热销,正引发连锁反应。
7月28日,闪存企业SanDisk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零售业务部总经理Shuki Nir在上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苹果产品的热销消耗了整个闪存芯片市场不少库存,目前行业正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受此拉动,闪存芯片巨头们普遍迎来了一个靓丽的财季。
近期陆续出炉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在iPhone以及iPad的拉动下,闪存芯片近期需求及价格大幅上升,英特尔、三星、美光、海力士、东芝、SanDisk等闪存芯片主要提供商在当季的销售及利润都超过预期实现大幅增长,从而成为“苹果效应”下的重要受益者。
在此情况下,闪存业者都加大了对制造的投资,对未来市场发展更为乐观。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近期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0年将成为闪存芯片市场腾飞的起点。
未来3年,全球闪存市场的需求将从目前的1000亿GB(用来衡量存储容量的单位)跃升至7000亿GB,将成为未来半导体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亮点。
苹果效应
闪存是一种数据存储器,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手持摄像机、平板电脑等消费数码产品是其重要的销售大户。由于其制造工艺非常复杂,目前只有少数几家芯片厂商能够设计及生产这种产品。
过去几个季度,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闪存需求大降,价格波动剧烈,相关制造商也因此备受煎熬。
这种情况在今年初得到了改善。根据咨询机构iSuppli提供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NAND型闪存市场的总营收为43.6亿美元,虽然只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了0.6%,但这对闪存业已经是个好消息,因为从历史同期来看,第一季度的营收通常会因为季节性因素而环比下降。
这种增长趋势在二季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其中很大程度得益于iPad以及iPhone的销售。iSuppli分析师Rick Pierson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各大闪存芯片厂商中,苹果公司是重点,该公司旗下的iPad和iPhone智能手机产品由于均采用了大容量NAND闪存设计,因此吃掉了全球相当多的NAND闪存芯片库存。
iSuppli在一份报告中表示,随着各大厂商已经开始备战下半年的开学和圣诞节旺季,全球NAND闪存芯片将会在第三季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闪存供应商的实际销售情况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情况。Shuki Nir说,从SanDisk的销售情况来看,智能手机是增长最快的领域。在SanDisk公司第二季度销售中,用于智能手机的闪存产品出货量占到48%,全年的出货量基本也是这一状况,维持了50%左右比例水平。SanDisk是全球闪存零售市场最大的供应商,同时也与东芝公司合作,提供内嵌式闪存OEM 业务。
智能手机拉动
Shuki Nir进一步分析说,iPhone带动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多,间接带动了对闪存的需求。另一方面,手机没办法像PC一样拥有一个较大的硬盘存储,因此闪存在存储中发挥的功能将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从苹果发布的几代手机的成本结构来看,闪存单位成本虽然在逐步缩小,但是其所占总成本比例却在一直上升。2007年苹果发布2.5G版本 iPhone时,闪存的成本大约为60美金,占总成本的37.5%,到2009年苹果发布3GS版本iPhone时,闪存的成本虽降至不足40美金,但比例却升至40%。
另一个可能撬动更多闪存消费的因素是其自身技术的更新和演进。目前,包括苹果在内,其智能手机中所配用的闪存与普通手机里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仍然使用的是普通规格的闪存,这种闪存在读写性能方面较为一般。不过这种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望改观。Shuki Nir表示,包括SanDisk在内的闪存芯片厂商会为手机制造性能更好、可媲美PC用闪存性能的闪存芯片,这方面已经有相关产品和计划。
闪存业加大投资
由于闪存芯片制造耗费巨额资金,制造商在进行投资时都非常谨慎,除非他们能看到一定的稳定需求。当制造商调整投资节奏的时候,行业内就会出现闪存芯片短缺和过剩的现象。一旦出现过剩,闪存价格就会大幅跳水,从而影响芯片厂商的利润。不过现在看来,制造商们并不担心这种情况短期内会出现。
基于对市场的乐观预期,各大闪存制造商都开始加大对闪存制造的投资。Shuki Nir表示,SanDisk将与东芝在日本现有的闪存工厂附近再兴建一个新的闪存制造工厂——Fab5,这一项目本月开始启动。巧合的是,英特尔本月也与美光公司宣布,在新加坡开始建设新的NAND闪存芯片制造工厂。更早之前,美光收购了英特尔的闪存制造部门Numonyx半导体。三星明年也会有新的韩国工厂上线。
Shuki Nir说,除了在制造领域的投资,SanDisk还计划在零售渠道进行投入,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据其透露,该公司去年开始在中国进行渠道布局,一年以来,主要销售城市已经从最初的4个发展为目前的18个,未来计划拓展到31个城市,将产品覆盖中国的主要二、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