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美国境外定价被指歧视 70%营收来自海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事实上,有关苹果产品的价格歧视问题,近6年来,一直是美国之外的消费者集中投诉苹果的主要话题。欧洲、日本、中国香港等主流市场多次对它提出控告。但这一价格差多年来反而有拉大倾向。
“苹果在全球区域市场的营销,有价格歧视的因素。”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整合专家李易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因为苹果产品单价境外市场均高于美国本土。
上海一家企业的小周(化名)最近有点郁闷,因为公司今年4月统发的iPhone不小心丢了。他没声张,因为当初那款产品单价高达6000元。他去联通营业厅问了问,5880元,也不低。于是他只好在淘宝上买了个水货,花去4300多元。
这价格比2008年苹果发布该产品一个月后的美国裸机价还高200元。当初,美国签约价仅299美元。如果算上折旧,这款未来一至两年内可能退市的产品,中外价差至少在1000元以上。
正在热炒的苹果iPhone4,中外价差更大。这款产品捆绑美国运营商两年套餐的话,单价仅199美元。裸机价则为599美元,约合4100元人民币。而中国市场目前销售的水货已高达6800元,中美市场价差超过2700元。
这种高价差背后,反映了苹果产品怎样的定价机制?而苹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新增成本来自哪里?
以小周丢失的iPhone 3GS(16G版)为例,专业调研机构iSuppli此前报告称,其材料成本172.46美元,制造成本6.50美元,总成本仅178.96美元,按两年前汇率计算,约合1300元人民币。
但苹果绝不可能按物理、生产成本兜售它,因为它的付出中,还包括技术专利、长期研发、广告营销及各种人力成本等。比如,正式推出前,苹果已为这款产品规划设计近4年,而它每年研发总投入稳定在15亿美元至20亿美元之间,作为当时重头产品,iPhone 3GS耗费的成本外部无法量化,即便按其四大重点产品系列平均计算,也要几亿美元。
而且,苹果本来就将自身品牌定位于高端,先前还自称消费电子的奢侈品。分析人士说,苹果多年来给自己设定的毛利率高达70%以上。这意味着,融合上述成本后,iPhone 3GS(16G版)的最低成本也要在2000元左右。
对于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国联通来说,行货iPhone是它的“垄断”性产品。它不可能以均价2000元兜售。抛开复杂的套餐外,仅仅裸机,一年过去,截至目前仍然高达5880元,等于说,一个硬件终端,就有3880元的差价。
这部分自然不是纯利润。联通在全国各地的营业网布局,以及为了与中移动等对手竞争实施的各种3G终端方案促销、广告投入等,都隐含着巨大的成本。但是,相对于过去CDMA手机几乎在倒贴兜售,联通iPhone几乎算是暴利了。
事实上,中国早已扮演了这一角色。在苹果产品的价格构成中,中国不但承受了价格差压力,还是其全球最大的采购、生产基地。除了少量的关键元器件外,苹果产品大部分材料都出自中国,而富士康、华硕大陆工厂则是它廉价的组装基地。
当年,299美元的苹果iPod中,中国大陆获得组装费仅3美元;如今,499美元的iPad,中国组装费仅11.2美元(iSupply报告)。它们从中国出去,贴一个“苹果”的LOGO,然后继续回来赚取高额价差。
本报前不久曾报道过,苹果是一家以软件平台为“托”(黏性)、而靠硬件直接赚钱的企业。中国以及全球其他区域市场的价格差,为其贡献了巨额营收、利润。要知道,2007年,苹果营收还只有240亿美元,而2009年已高达430亿美元,两年几乎翻倍。
苹果第二季财报也显示,苹果70%以上的营收来自海外。其中,欧洲、日本、亚太市场等地,增速高于其本土两倍,而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增速更是高达184%。怪不得苹果现在这么“重视”中国,未来,乔布斯也许会打破10多年没来中国的惯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