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创新模式造就苹果高速增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在美国,苹果公司市值首度超越微软成为科技行业的龙头老大后,继续保持着势如破竹的上升态势,近日,苹果公司市值甚至一度超过中石油,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石油的全球第二大公司。
苹果市值宛如芝麻开花
2010年5月26日,在纳斯达克市场,苹果以每股244.11美元收盘,而微软的股价则跌落到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25.01美元,这意味着,苹果以2220亿美元的市值超越了微软的2190亿美元。这是里程碑式的胜利,意味着昔日濒临倒闭、需要微软注资的苹果公司咸鱼翻身成为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技术企业,成为睥睨科技行业的NO.1。
短短的4年时间,苹果就从一家中等规模的技术公司成长为全美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其市值增长的过程可以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概括。
自2001年推出音乐播放器iPod引发社会热购狂潮以来,此后苹果公司趁热打铁相继推出了iPhone系列手机、iPad平板电脑,更是如狂风暴雨般席卷消费市场。与十年前相比,苹果公司的股价增长超过十倍;自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手机以来,其股价已经上涨到当初的三倍多;过去四年时间里,得益于iPhone和iPad等“杀手级”优秀产品,苹果公司的年营收从250亿美元大增至430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据国外媒体报道,加拿大投资银行Canaccord Genuity将苹果纳入研究范围,给予苹果股票“买入”?Buy 评级,目标股价为356美元。而考虑到iPhone 4和iPad平板电脑的持续冲击力,行业分析师们预计苹果2010财年全年营收和净利润将比去年增长50%和71%。再大胆一些,如果这种增长趋势能够持续到2011年,那么苹果公司将抹平与埃克森石油不足500亿美元的差额,一举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创新模式造就高速增长
十年间,苹果公司的成长速度让人瞠目结舌,究其根源,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创新”。早在桌面互联网尚处萌芽期时,苹果公司就把眼光盯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切准了移动互联网变革趋势的命脉,并且一直以恪守创新为发展理念,直到iPhone、iPad等“杀手级”产品的成功面世,苹果公司就顺理成章地统治了市场。
苹果在坚持产品创新之余,还坚持控制成本。这从一组数据中可得到印证:苹果2010年上半年共出售了1700万部手机,诺基亚、三星和LG的总和则高达4亿部。但是,苹果在此期间获得了39%的行业利润,而诺基亚、三星和LG的利润份额总和也仅为32%。而过去四年里,苹果的研发支出仅达微软的七分之一,但公司年营收从250亿美元大增至430亿美元。
再次,苹果公司成功的把握住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即推行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苹果模式”。苹果积极推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将自己的核心产品iPhone系列向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从芯片到整机,从平台到软件,都自己操办或者授权,打造了“软硬通吃”的苹果模式。
最后,苹果公司深谙后工业时代的主题,在后工业时代,消费者不再仅仅盯着产品的质量,而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品位。基于此,苹果公司坚持科技产品艺术化,融入艺术和文化元素,让看似简单的电子消费品,成为一个艺术品,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标志。所以,随着iPhone 4推向中国市场和iPad的冲击波,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内,苹果公司市值将再度迎来一个井喷期。
移动需求成主导市场关键
当下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不再是以“桌面互联网时代”为主导,而进入“终端从桌面转向移动,移动与PC交互”的全新时代。
在这个强调“移动”的信息新时代,消费者是主导,围绕消费者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苹果的奇迹,很大程度得益于他们看清了移动信息时代市场的主导趋势。苹果抓住了“移动”+“消费者”两大基本点,在此基础上坚持“创新”这个中心,围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精心打造出一条庞大的产业链,如此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飞速发展。
如今,各大厂商都逐渐明白了“移动需求成主导市场关键”的内涵,于是,IT巨头们纷纷转型,国外如惠普与戴尔的去PC化,国内如联想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方正出租PC业务。对于这些国内外PC巨头而言,放弃PC业务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但在新时代新需求的驱动下,唯有主动适应时代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从来都是市场经济残酷而亘古不变的准则。
在乔布斯回归苹果后,先后推出的龙头产品iPod 到iPhone到 iPad,都是满足移动市场需求,成为一种移动化组织工作和生活的时尚工具。从以确定地点的人为中心,到以移动着的人为中心,从满足静态需求为核心,走向满足移动需求为核心,这就是当下移动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苹果公司率先看清了这点,所以它们缔造了高速腾飞的苹果模式。但如今,谷歌、微软等IT界巨头也向此转型,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内,苹果将直面与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微软的遭遇战。
综观而言,产品能否适应移动信息时代的需求,能否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应用创新,这就是取得产业竞争制高点和主动权的关键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