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C-RAN将为TD-LTE铺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世博会和刚刚落幕的国际通信展都生动地演绎了TD-LTE的应用,目前,中国移动正加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TD-LTE试点工作,并即将在广州亚运会上开展TD-LTE试商用,借机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业务试用,同时,覆盖广州71个亚运场馆的网络有望以“EDGE+TD-SCDMA+WLAN+TD-LTE”混合模式共同提供移动宽带服务。
临近2010年底,为深入了解中国移动在推进TD-LTE发展上进行的各方面考虑和准备,本刊专访了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
《通信世界周刊》:在TD-LTE到来之前,TD网络是否还会借HSPA和HSPA+提升网络能力?
杨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据业务的流量迅猛增长,需要TD系统不断地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来满足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HSDPA功能已经在现网开启,大大提升了下行的吞吐量(384kbit/s/载波提升到1.68Mbit/s/载波)。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在某些特定场景对上行速率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HSUPA功能来提升上行的吞吐量(128kbit/s/载波提升到560kbit/s/载波)。目前TD网络已完成HSUPA的外场试验,将为后续的规模应用打下基础。
HSPA技术能有效提升TD网络的吞吐量及频谱效率,但在同时在线用户数、频谱效率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进一步提升频谱利用率及承载的用户数,中国移动将会考虑逐步引入HSPA+(64QAM、增强型Cell_Fach、层2增强、CPC等),目前,网络侧设备已支持,待终端后续支持后,将考虑逐步在现网试点应用。
《通信世界周刊》:您在不久前的LTE峰会上提到,C-RAN支持TD-SCDMA到TD-LTE以及后续技术的演进,而C-RAN的建设似乎刚起步,TD-LTE也在建设三城市的试验网,如何让C-RAN更好地为TD-LTE借力呢?
杨景:C-RAN即集中化、协作化、实时云计算化的无线接入网构架是移动研究院重点研究的未来无线接入网部署、实现方式。在C-RAN的系统构架上,可以同时支持TD-SCDMA和TD-LTE两种标准。同时,也可以支持今后LTE-A的新标准。C-RAN涉及的关键技术多,对网络的结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对于比较成熟的C-RAN技术,先行在一些地区进行TD-SCDMA部署试点,早日落地并检验其可行性,以为将来C-RAN应用到TD-LTE做更充分准备。
目前,在某沿海特区城市,我们与当地移动公司合作,共同在TD-SCDMA四期建设中,试验部署了基于C-RAN构架集中化部署技术的TD-SCDMA网络。新的部署方式已经在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了其降低成本、加快建网速度的优点。这一项目会根据最后效果考虑向全国推广。对于新部署的TD-LTE试验网,争取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先行采用C-RAN集中化部署的TD-LTE系统。集中化的部署方式将大大降低新建TD-LTE网络的选址要求,降低单站建设成本,并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维护的工作量,并为今后TD-LTE向TD-LTE-A升级打下很好的基础。今后,随着C-RAN关键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我们希望在TD-LTE网络中逐步采用更多的新技术。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C-RAN作为无线网络的新型实现构架,能够为TD-LTE的建设和运维降低成本,提高网络的灵活性,为TD-LTE乃至TD-LTE-A的发展都提供更好的基础。
《通信世界周刊》:中国移动近期在WLAN上加大了营销力度,Wi-Fi热点也迅速增多,逐渐复杂的网络,如何为TD-LTE的到来做好平滑过渡准备?
杨景:目前中国移动将WLAN定位于对蜂窝网络在承载无线数据方面的重要补充,WLAN与GSM 、TD-SCDMA以及TD-LTE网络将会长期共存,在定位于承载不同业务、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前提下协同发展。同时,WLAN也是中国移动进入宽带接入领域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中国移动全业务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迎接TD-LTE的到来,WLAN在自身发展、与蜂窝网络的融合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WLAN自身发展方面
随着标准化推进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完善,WLAN自身能力也在持续完善和提升,比如,在空口速率方面显著提升,在安全方面持续增强,在无线资源管理和无线网络管理方面不断完善。此外,还需要重点解决便捷的认证方式及WLAN设备接口的互通性等问题,进一步提升WLAN的电信级运营能力,为建设可运营、可管理的WLAN网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WLAN与蜂窝网融合方面
目前3GPP在WLAN与蜂窝网融合方面已有相应的标准定义,并有相对明确的演进方向,后续需要结合中国移动网络特点和业务开展情况,积极探索WLAN与蜂窝网的深度融合解决方案,不断扩大WLAN的应用范围。同时,中国移动还将充分利用WLAN分流热点区域蜂窝网数据流量,有效缓解蜂窝网络压力,在WLAN覆盖场景与业务承载方面,主要侧重于热点覆盖,尤其是数据流量较高或蜂窝网容量压力较大区域的部署,研究和实施WLAN与蜂窝网的协同工作策略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