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挥别纯真年代:人人能编辑的筹款者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今年11月,200多种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首页,都放上了创始人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的一封公开信——“十年前,当我向人们谈起维基百科时,很多人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十年后,它是全球第五大网站,其他四个都是通过亿万美金投资、庞大公司员工和持续的市场营销来建立与维护的,维基百科不同于任何一个商业网站。它是社群的创造,是志愿者们一条一条积累写成的。”
每年的11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维基百科和其它姐妹项目的管理者)一年一度的募款期。在此期间,这个从不接受广告的非营利网站,将破例在旗帜位置上放上各种形式的“募集宣言”。而这一次,吉米·威尔斯再次亲自出马,积极呼吁用户支持这项不计回报的知识共享事业。
在这个庞大的维基人的队伍中,吉米·威尔斯的称呼简直太多了,“好心的独裁者”、“立宪君主”、“电子布道者”,甚至于“把线上百科全书打造成为世界10大网站之一的精神领袖”等等。他不仅在维基内部是个英雄,还被邀请参加达沃斯论坛和索罗斯的生日宴会。上一年度,同样正是依靠威尔斯的独特魅力,善款才可以提前募集完成。
现任维基媒体基金会主席陈霆第一次见到吉米·威尔斯是在2005年的维基媒体年会上,“当时他在会场串来串去,任何人都可以走过来跟他随便聊上几句。我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个人,他敢于放权,这符合维基的原则”。
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维基百科没有Google那样令人瞠目的股价,也没有雅虎那么多的网络广告收入,但就欢迎度而言,则拥有着与两者比肩的能力。这个建立在开源基础上的百科全书,试图将互联网的孤独群岛连成一片新大陆(23.68,-1.40,-5.58%),渗入获取新知的每个领域。
与此同时,维基百科不仅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知识仓库,而且如宝洁、IBM等很多大公司还将这一思维和技术转化为有效的商业工具,促进内部更好的协作。它成为Web2.0时代开放式创新的代表,甚至出现了一本《维基经济学》的书籍,专门谈论维基百科和其他维基应用如何创造“大众协同合作”。
的确,十年间,互联网领域走马灯一样地上演各种戏码,作为Web2.0时代风头最劲的明星公司,维基也同样经历了诸多成长的烦恼。但幸运的是,十年之后,维基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没有编辑,没有出版社,没有广告也没有使用费,最重要的是,这一非营利的行为持续了十年,而且将继续保持,这不能不称之为创举。
对于一项产品的价值最蛊惑人心的说法,便是它在你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仅上个月,全球范围就有超过4亿人曾经浏览过维基百科的页面。2009年8月,维基的英文版词条数突破300万大关,早已将内容丰富的600年前中国的永乐大典抛在身后。任何一个名人都会格外关注他在维基百科上的词条。而很少有一个科技公司的影响力强大到名字可以当动词来使用。
尽管如此,十年在互联网领域依然是太长的一段时间,《时代》周刊去年曾经说,维基开始出现发展减缓的趋势,有新的数据表明核心参与者们也不再热情如昔。作为具有革命性突破的网络协作模式的典范,维基的问题也表现出了 Web2.0的局限性——当一个理想社区发展过大时,功能将出现紊乱,就如人类社会的任何组织一样。
话至于此,或许所有的议题都有必要围绕一个方向展开:诞生十年之后,这个每天都在生长的庞大的知识机器,究竟要如何维系它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尽管这个答案并不容易得出,某种程度上,它并没有完全告别纯真年代。
人人能编辑的筹款者
尽管人人都知道维基百科是个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能阻挡很多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来找威尔斯。然而这个曾经拥有博士学位的股票经纪人每次总是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并善意地告诉他们去别处寻找机会。
威尔斯似乎从来没有打算将维基打造成一间商业公司,尽管他本人也曾无奈地表示过,“缺少捐款使我们经常财务紧张。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是在做我一生中最愚蠢还是最明智的一个决定。”
2008年,维基媒体基金会将办公室从创始人威尔斯的工作地点佛罗里达搬到了交通便利的旧金山,更靠近财富和智慧的聚集地硅谷。陈霆认为这是维基成熟的关键一步,“这也就说明了,我们不是一个以创始人为中心的组织,而是一个专业机构”。
作为维基百科和其他姐妹项目的管理者,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运营团队在过去几年间不断壮大——从3年前的15人增加到目前的43人,并在未来一年间预计增长到70人左右。维基媒体基金会的首要职责正是致力于监督善款的募集和使用,其募集团队还给自己取了绰号叫 “人人能编辑的筹款者”。
理事会主席则是每年一选,最近的一次选举中,有人曾经抛出一个问题,“如果Google给我们1000万美元,你接不接受?”回忆起这一幕时,当时作为竞选者的陈霆有些羞赧地笑了,“我回答说,估计会拒绝,这笔钱数目太大了,我要考虑一下怎么花”。
不久之后,这个带有预言性的问题果然成为了现实。这多少源于一种巧合。2008年,维基百科的执行总监苏·加德纳(SueGardner)计划去瑞士参加当年的达沃斯论坛,而Google的CEO拉里·佩奇向她发出了邀请,“反正我们都从加州走,你就坐我的专机一起去好了”。在同去的飞机上,苏开玩笑地向拉里·佩奇问道,你们什么时候能给我们捐点钱呢?
当时拉里·佩奇只是表示愿意考虑。但一年之后,200万美金的捐款便被汇到了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户头上面。尽管《卫报》对此评论说,这不是善款,而是稳固Google搜索地位的一项投资——的确,吉米·威尔斯曾经挑战过这位捐赠者,他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值得信赖的社区”,来打造“更有智慧的搜索引擎”。
“当然,商业公司无论做什么,都会被人猜测有盈利目的。”但陈霆表示,Google承诺这笔捐款完全没有任何条件和限制,这也是理事会最终决定接受善款的原因。
尽管Google的大手笔捐赠(对于维基来讲的确数额不小)为维基解决了不少难题,但陈霆告诉记者,自2009年开始,维基媒体基金会已经确立了“以接受50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为主”的基本原则,而在过去一个财年中,小额捐款的贡献份额已经达到八成以上。“大笔捐款往往受制于很多条件,如果一个捐献者突然改变主意,会令我们有很大的危机感。小额捐款则可以保持很大的独立性,而且它来自用户的支持,对维基也是一种鼓励”。[!--empirenews.page--]
团队运营的整体经费也在攀高,由三年前的220万美元,增加到今年的900万美元。陈霆也表示,2010年,维基需要筹集2000万美元“以使维基百科和他的姐妹项目能够让全球的人继续免费使用”。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计划便是搭设第二个数据中心,以保证在飓风、地震等意外状况发生时,另一套备份方案可以立即启动。陈霆同时有些遗憾地表示,受制于资金微薄,过去十年间维基的技术和页面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网页看上去很老式,编辑手段也非常陈旧,“我们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降低技术门槛,很多新手都对我说过,开始编辑维基的时候太难了”。
新人是维基的未来
尽管被认作 “维基人的聚会”的年度中文网志年会最终遗憾地未能如期举行,但来自四面八方的维基人,依然像找到同类一般集聚在上海绍兴路街角的一间英式咖啡馆内,兴奋地彼此谈论。
从德国法兰克福远道而来的陈霆发现,这些人中三分之二都是维基的新鲜血液。作为维基历史上的首位华人主席,陈霆的任期将持续到2011年7月,“我想在这其间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社群内灌输一种观念——‘新人不是敌人,而是维基的未来’。我们需要保持社群的开放性”。
这令他回想起2005年的维基媒体年会,当时维基百科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曾受到过广泛质疑,成为人们攻击维基的弱点。“我们必须对自己持有自信”,陈霆当时说。在那次会议上,他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科学界颇有影响的《科学美国人》,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网络页面,但其中很多链接最终指向的来源都是维基百科。
无独有偶,一份随后发表于2005年12月的科学杂志 《自然》(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也得出结论说,维基百科中的科学条目基本上和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科学条目一样准确。与此同时,当爱德曼向年轻的美国民意领袖们询问,什么是最为可信的公司信息来源时,出人意料的是,55%的人提到了维基百科。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维基上的内容不存在漏洞。事实上,我们可以相信谁?这个问题在维基百科诞生的第一天就已经存在。维基百科上的志愿者能否主宰人们对信息的获知,这不得不被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更加剧了这种争议:比如,一名恶作剧者在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中加入了对美国知名记者约翰·塞根塔勒的诽谤。该指控在长达4个月时间里未引起注意,到发现时已蔓延开来。
尽管这些“麻烦制造者”使得维基最终决定回归传统的 “百科全书”模式——它不得不承认,对于开放式百科全书可以实现自我编纂的想法过于乐观,并随之对新用户独立更改的条目类别加以限制,而特别对于与当代人相关的词条,他们会做一定的控制或修改。维基媒体基金会发言人JayWalsh表示:“有关于当代人的资料和信息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设法变得更加公正、准确,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陈霆则认为,身份的界定无疑是最本质的,“今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明确维基不会成为一手材料。我们是百科全书,只是作为一种参照,提供初级入门知识。无论做深入的科学研究还是举证,都必然要找一手资料”。
毫无疑问,新人会带来更多的bug,在他看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对新人的宽容度也会提升。维基百科中可能潜伏着不计其数的谎言、谬误和误解,但依然值得相信,它处于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
而老维基人的离开和更多新维基人的加入,这种频繁的更新换代不仅不可避免,也是维系维基生命力的方式。“维基人多是大学生,他们在毕业、工作、成家之后,花在维基上的精力会越来越少。这是自然规律,而且人的兴趣也会随着成长转移”。
SueGardner也对此表示认可:“大多数维基人都是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他们很多人头脑聪明、知识丰富、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他们一直在思考和学习,也一直在把自己的知识发表出来。这些人对维基而言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