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超国民待遇在中国走到尽头:吸引外资曾“怪招”频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税收政策变得非常不友好,15年前他们希望通过优惠吸引外国投资,但现在他们不再需要了。”一名上海外商日前这样向彭博社抱怨中国的税收改革。根据计划,中国将于12月开始对在华外资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意味着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统一了税制,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曾几何时,为了用市场换资金和技术,中国在税收、土地等各方面给予外资优惠,这种“超国民待遇”被许多地方政府发挥到极致,有的地方甚至想出“夜总会免查房、开车违规不罚款”的“奇招”。一些“生在福中”的在华跨国公司显然不甘心轻易失去享受多年的优惠政策,它们近来频频发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感慨。外资真会因此撤离中国吗?中国能承受住它们的压力吗?
外资哀叹“流金岁月结束”
针对中国取消外资优惠,韩国《朝鲜日报》近日评论说,在华外国企业享受的最后一个优惠措施也将彻底消失,这意味着赋予在华外国企业优惠措施的时代终结了。彭博社17日报道说,为了吸引外资,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资采取更低的税率措施,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近百倍,几年前中国就开始取消对外资的优惠,2007年中国通过法律,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此前外资的所得税是15%,内资是33%。
日本“搜索中国”网站近日详细介绍了中国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背景、条件等。报道称,目前中国外资企业过多,导致出口量庞大,但中国却得不到最大的经济利益,只有过大的出口和污染。这导致中国面临贸易战和人民币升值等问题,中国有必要提高科学技术的质量,调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不过对于享受到好处的在华外资企业,取消税收优惠显然是他们不愿接受的。韩国MBC电视台日前报道称,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北京办事处有关人士表示,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交同样的税后,中国企业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主场优势,而在内需流通网络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外国企业将面临艰苦竞争。不少德国媒体也发出质疑。德国《经济周刊》哀叹说,外企在华流金岁月已结束,许多在华投资厂商心绪不宁。《南德意志报》则称,欧洲企业受到中国政府的亏待,中国政府对本国和外国企业使用“两种不同的游戏规则”。
德国一家驻华港口设备公司的销售总监乌里对《环球时报》记者说,10年前,外资在中国特别吃香,各地争抢外国企业落户,甚至还送礼给他们,现在不仅这样的好事没有了,甚至连签证居留政策也收紧了,他们所面临的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不过乌里还表示,他们至少在5年内不会退出中国。
其实随着优惠待遇的逐步取消,最近外企对中国的抱怨明显增多。今年9月,中国欧盟商会发布报告,批评中国是监管最严格的世界市场之一。英国《金融时报》当时报道说,中国欧盟商会表示,由于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歧视性待遇,中国众多行业中的外企正在丧失市场份额。该组织明确指责北京施行苛刻的认证要求,违反中国的入世承诺。《金融时报》评论称,这份报告的内容带有异乎寻常的批评口吻,反映出在华外企日益增强的不满情绪。稍后,时任日本外相冈田克也也警告,除非中国使商业规则更加透明且具有连贯性,否则中国有可能失去外国投资。
为吸引外资曾“怪招”频出
有分析人士表示,外资的抱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生在福中”,当优惠取消时他们自然不那么甘心。英国《金融时报》曾详细报道了中国给外资的“超国民待遇”。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得以确认,吸引外资被认为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捷径,各地对外资都推出大力度的优惠政策。许多地方的开发区为吸引外资,制定的优惠政策一个比一个“火”,有的甚至到了“舍血本”的地步,推出免除土地使用费的优惠政策。一个被普遍采用的税收政策是“三免两减半”,也就是企业创办的前三年,所得税全免,后两年减半。而在很多地方,减半政策更是从企业开始获利之年起才被执行。这种税收政策上的“身份差异”,刺激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也造成很多“假冒外资企业”,将内资企业注册成中外合资成为企业“合理避税”的普遍做法,直到热钱满天飞的2007年该政策才改变。
为吸引外资,一些地方甚至推出各类“怪招”、“奇招”,一度引起不小的争议。2006年底,台湾《工商时报》发表了一篇“赴中国投资,就有超国民待遇”的文章,报道称,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因为大量吸收外来投资,带动地区发展,让其他一些地区眼红。河南西北部的一个市近年连发三个红头文件,规定只要依法注册、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年纳税500万元以上,投资者或外资负责人就可享有“夜总会免查房,开车违规不罚款”,并发给荣誉市民证的“超国民待遇”。另外还可以享受医院看病半价、风景区免收门票等优待。
优惠的政策加上广阔的市场,使中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8.3万家,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9454亿美元。
不过,“内外有别”的矛盾近年也越来越引起各方的诟病。路透社评论称,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缴纳着两倍于外资的所得税,税负上的差距,无疑令内资企业在技术更新、规模扩张和发展后劲上的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外资。还有专家表示,跨国企业本来就实力强大,再享受优惠政策,等于使内资企业尚未开始参与竞争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香港《经济导报》周刊评论称,税制改革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均的经济生态,更反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呼声。
对于中国当前的变化,英国广播公司在一篇评论中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各级政府和国民对外企、外资的态度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再认为“只要引资就是好的”,而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自身利益,这种态度的变化,势必影响中国对外企政策的走向。
中国市场仍被各方看好[!--empirenews.page--]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28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对外企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以及非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措施,但像中国搞得规模这么大、影响如此深远的国家确实非常罕见,而且别的国家也不具备中国独特的投资环境。
越南许多政策与中国类似。该国近年实行了新的《投资法》,强调国家平等对待国内外各种经济成分的投资者,将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从此前的28%下调至25%,并对使用当地劳动力达到一定比例、产品出口达到一定比例的外企实行优惠的土地租金。越南《经营杂志》最近表示,以往不惜一切代价铺上红毯迎接外资的政策正在改变,对外资进行遴选已成为必然趋势。
印度虽然近年建了不少经济特区吸引外资,但远没达到给外资“超国民待遇”的程度,从世界零售巨头家乐福的不同遭遇中就可以看出中印在对待外资方面的区别。多年来,家乐福一直谋求进入印度市场,但至今未能成功,因为印度一直未对外资放开零售领域。而在中国,家乐福1995年就进入市场,并迅速开遍大江南北。虽然多次涉嫌违规开店,但仍然非常受许多地方政府欢迎。路透社最近引用一名中国专家的话报道说,家乐福开到哪儿,哪儿的民营流通企业就会倒一大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地方政府的青睐,这其实令本地的民营企业受到不公平的竞争。
伴随着外资对“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抱怨,有关外资会不会撤离中国的说法越来越多。有西方机构此前就预测,20%的跨国企业将撤离中国。不过,现实情况并没有这么悲观。德国工业和贸易总会网站17日报道说,虽然投诉中国投资环境变差,但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已经第13个月连续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比去年增加18%。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9月份公布的报告称,通过对236家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和116个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世界前15个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中国仍居第一,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今年6月欧盟驻华商会商务信心调查报告也显示,68%的欧洲在华企业相信,在今后5年内中国将是考虑投资的3个首选国家之一。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所11月的一份报告或许能够解释外企愿意留在中国的原因。报告称,大众销售的每辆汽车盈利683欧元,而大众在中国销售的每辆汽车平均盈利达1000欧元。
丁一凡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给外资免税等待遇,是必须交的一笔学费,没有这笔学费,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就奠定了今天的工业基础。现在则是终止这种“超国民待遇”的时候了,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且当前外资投资过旺,经济过热。即使外资有所减少,也不会对下一步发展有多大冲击。而且因为中国有良好投资环境、高效的经济运转机制和广阔的市场,外资不会轻易撤走。只不过享受多年的优惠终结了,它们会有一些抱怨而已。
(本报驻外记者 刘刚 青木 陶短房 孙秀萍 本报记者 钟玉华 金点强 詹德斌)
相关新闻:
新华社发文呼吁外企顺应中国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