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创新转型:外企在华将面临更多挑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北京时间4月8日下午消息(张月红)2011年的两会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结构化转型,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战略,一时间,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国上下的基本共识。
中国是否能成功转型为创新中心,国际著名学者爱尔兰国立大学地理系Seamus Grimes教授,专事研究创新和结构变化,目前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他写了这篇文章对此问题作出了回答。
企业不会分享知识产权
中国能否成为创新中心?撕去词藻堆砌的一些国际合作面具,整个全球商业事实上竞争更多于合作,当然某些合作也是可以信任的。大型企业仍然致力于知识产权创新模式,事实上大部分知识产权也是属于私人拥有的,然后应用于各种业务范围广泛的旗下子公司。在合作方面,企业不会与竞争对手分享知识产权。
这种现实状况我们称之为“创新的政治经济学”,在某些州,这些创新技术经常用在安全、国防及军事方面,因此出台的政策也相当重要。
以中国为例,由于西方将中国视为不可信任的,对其长期的国际政治目标持怀疑态度,也在商业领域造成了阻碍。美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试图确保中国不会将获得的高科技用于军事。
尽管如此,中国也有一些高科技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如电信设备厂商华为,华为在研发领域与多家西方公司达成合作,但也因西方怀疑其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在收购美国技术公司时受到阻碍。
和中国一样,西方国家在电信及互联网等敏感行业进行管制,但仍然有一些偏执的企业与中国在国防相关技术上进行合作。
外企统治中国技术领域30多年
但是随着跨国公司在越来越多的全球项目上合作关系的性质变化,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西方企业越来越想全球化,当他们想要拓展中国业务时,经常以“我们变成了一家中国公司”等巧言辞令来宣传。
现在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他们的股东在任何地区的利益都最大化,因此,企业就会在海外努力寻找更多的收入,同时避免支付太高的税费。
以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的案子为例,他们仅在需要利用美国政府时,才称自己为美国公司,让政府为其争取在中国市场运营的更好商业条件。在近来中国越来越多地不希望外企继续控制技术领域时,这样的案例很多。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在中国的技术领域占统治地位已长达30多年,现在,中国政府下定决心,向本土公司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希望他们取代外企在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这是全球增长最为快速的市场之一,其他地区不是增速下滑就是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目前,中国为了促进创新,虽然对研发投资的回报率持疑虑态度,但仍采取了多项大幅度鼓励措施,比如显著加大研发投资的力度。对于中国在创新方面上的重要变化,业内仍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应该采取逐步前进的平缓节奏。
和中国的绝大多数方面一样,重要领域的政策需要配合中国目前的政治模式,毕竟存在国资控制,以及政府干预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希望找回自己的优越感,毕竟过去曾有过一段很长的羞辱史,而且部分原因在于西方帝国主义的野心。
这也使外企的所谓自由运营在中国市场有了某些限制,近来的迹象显示,外企也在大力宣传“本土创新”。这种政策的影响就是,在中国进行大量采购,有限制地进行产品改革,这将为很多中国本土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
创新不是简单地提高研发投入
中国下定决心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计划未来几年,从目前约50%减少到30%。
然而创新并不是简单地提高研发投入就能达到的,同时需要在教育上,从现有的学习型环境,转向培养创造力、新颖以及批判性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挑战,在这样的商业和政治环境下,一小部分外企无法适应,如谷歌已经将主要商业活动迁往香港,以求更具灵活性的运营。
外企希望在中国这块充满吸引力的市场取得成功的话,必须准备好适应该国的各种限制条件,同时中国在一些门槛很高的领域,如能源、电信服务业越来越多地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不过主要企业仍然是国有企业。
不过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并且很多中国的国有企业开始寻求转型,从一个国有垄断化转向更具商业性和创新性。他们的研发支出越来越高,中国在创新上的排名也取得非常显著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虽然中国很多地区的决策者越来越多地积极推动创新,并他们并不是很清楚创新在不同领域的具体性质,以及在研发等领域上作何种投资,能够为创新层面带来重大变化。
努力降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为了降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程度,中国目前全神贯注关注的创新是“本土化创新”,很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显著成功的中国企业如华为、海尔、联想,指出中国的成本让通往创新之路。
很多中国企业对目前已改变的市场环境作出了快速反应,使用现有的技术生产低成本产品,满足中国某些快速增长起来的中高档市场。这种与成本相关的创新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在中国运营的外国跨国公司的忧虑,截至目前他们在中国市场仍然顺风顺水,尤其是高科技领域。
过去的30年,外资跨国企业积累了相当庞大的知识产权,但是,一些中国企业,如电信行业的华为不仅在中国市场成功改变了过去仅有外企竞争的局面,同时在海外也取得了成功。有些专家认为,中国可能成为新一个全球竞争的主要战场,中国中端市场的快速突起,形成很多具有支付能力的中端城市,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
比如,一些企业开始为一些中级城市的医院,生产价格可以负担的医疗CT扫描设备,这些欠发达地区对这类产品具有相当惊人的市场需求。
中国态度坚决地讨价还价
在西方,创新越来越多地与占有市场垄断地位的巨型企业联系在一起,这些巨头对研发的投入惊人,也能确保得到高质量的产品,为了维持自己的竞争力,很多巨头企业将自己的生产以及部分研发外包,甚至离境转移到中国或印度。
在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中国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态势,可能有人会质疑这类外包是否到了临界转折点。[!--empirenews.page--]
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则没有改变,经济活动的大范围重新布局向东方转移,这已给大多数产业结构带来非常重大的转变。中国在当下世界经济衰退大背景下仍然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表现,很多人认为这个国家会在这个时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特色的制度下,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干预能力,也许中国有能力改变目前这个仍然由西方企业占全球经济统治地位的局面。
在转型的过渡期,中国迫切希望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在中国运营的外国公司很可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在获取中国市场时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许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外国公司时,有了越来越高的讨价还价地位。
中国已经以自己的规模以及增长速度成为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对那些需要保持住自己全球市场统治地位的跨国企业来说,他们必须寻求新兴市场的增长,并在这些市场上进行有效竞争。
截至目前,根据发展经验,中国已经对跨国公司向国内转移技术彻底失望,并下定决心,改变未来几年的游戏规则,确保中国自己从市场增长中获得利益。
西方企业在中国发展势头已衰落
当跨国企业用花言巧语包装真实意图向中国市场推广产品时,其实模式是他们使用集团的跨国资源来开发全球性产品,模式不同很可能引发持续的紧张拉力,这反应在跨国企业的游说代表的报告和反馈上。但为了确保中国业务的增长,这些企业除了作各种程度上的妥协,别无选择。
可以说,中国态度坚决地拿自己的市场规模、增长速度以及市场活力为筹码,与外资企业进行讨价还价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这类某种程度上的主次颠倒,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西方企业颇受尊重、且拥有技术霸权及市场统治地位。
中国积极推动自身转型为一个主要的全球创新中心,研发投入的增长也大幅提升。如果这种投入能够坚持的话,创新最终必将导致市场的主导地位。一小部分中国的全国冠军公司已在一些领域显示出了自己的能力。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市场占有统治地位的西方技术公司的发展势头已日益衰微。
应该注意到的是,日本、韩国及台湾等邻国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取得很大的成功,中国作为后来者,在技术创新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