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的诞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一书焦点是“那些站在乔布斯身后的巨人”,比如刚接任苹果CEO的库克、设计大师伊夫等,还有富士康、TPK、AMR等一大批幕后英雄。乔布斯和iphone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站在这些巨人肩膀上的原因。
从 iPhone的创意、设计、试用、物流、山寨、回炉等等环节入手,本书作者曾航采访大量苹果的粉丝及其产业链上的诸多参与者,获得大量一手资料,还原一个最真实、最幕后、最完整的苹果运作全环节、诸如《海底捞你学不会》一样,由他们自己的员工来讲述这个神秘的企业,比其他任何人来讲,都更真实。
本版文字为《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的第一部分摘选,文字有所删节和调整,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这是2006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对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库伯蒂诺(Cupertino)市来说似乎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
在市郊一组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灰白色建筑内,一群身着牛仔裤的年轻设计师,正忐忑不安地在会议室里等待分配任务,他们既满怀期待却又心里没底,就像在等待一项法院的判决最终发布。
不久之后,一个满脸胡碴儿、身披套头深色线衣、下穿一条磨旧的李维斯蓝色牛仔裤、脚穿旧跑步鞋的家伙走了进来。
这就是史蒂夫·乔布斯,一个拥有万千粉丝却几乎没有朋友的老板。
一款神秘新产品的演示很快开始,这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iPhone手机。
但不幸的是,这次演示看上去像是一个灾难。样机在演示过程中频频掉线,电池充电还未完成就自动停止,数据和应用程序经常出现故障,无法使用。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会议室的气氛开始凝重起来。
苹果一年一度的Macworld大会还有几个月就要举行了。自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后,每年的Macworld大会都会推出一些具有震撼性的产品,这次也不能例外。乔布斯已经宣布,苹果最新的操作系统Leopard将延期发布,因此如果iPhone不能按计划在大会上展出,那苹果将无颜面对它的支持者,乔布斯也将面临反对者的声讨,苹果股价也会遭到打击。
接下来的三个月对于iPhone的开发人员来说是最紧迫的时期。无论是工程师还是产品经理,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好在离Macworld大会还有数周时,乔布斯手上终于拿到了可以正常使用的iPhone样机。
六个月后,2007年6月29日,iPhone终于上市销售了。在新闻发布会上,2007年年底,苹果iPhone的销量达到300万台,成为有史以来销售最快的智能手机。iPhone也将成为苹果最赚钱的产品,据估计,一只iPhone的净利润达80美元,这还不包括运营商的分成。iPhone不仅为苹带来了巨额收入,而且还对美国的手机业格局带来巨大的冲击。长久以来,美国的手机制造一直由运营商说了算,手机生产商只是按照运营商的要求制造相应档次、功能的手机。但苹果iPhone彻底打破了这个局面,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们突然发现,原来好的手机产品可以为运营商赢得用户。
[作者简介]
曾航,《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主要从事IT产业报道,长期跟踪采访苹果的产业链。花费约一年的时间,到苹果产业链上的日本、韩国、台湾、深圳、香港、上海、苏州、长沙等地实地走访,并发表了大量关于苹果产业链的报道。
前传:夭折的“紫色一号”
可能大多数消费者不了解的是,在iPhone推出之前,苹果的团队很早就开始启动了苹果手机的研制,但是这些手机都在最后被乔布斯扼杀在了实验室里。
这些夭折的苹果手机以“紫色一号”项目最具代表性。
在iPod大获成功之后,乔布斯已经隐约感到,手机市场早晚会对自己的iPod产品产生威胁。此时iPod已经占苹果总收入的16%,苹果的竞争对手们正在争相效仿iPod的炫酷设计,还有苹果引以为傲的音乐商店。随着存储器价格的快速下滑,MP3市场正在快速由蓝海向红海滑落。
苹果的设计师们很快开始讨论设计一款手机的可能性,于是便有了“紫色一号”方案。从日后流露出来的信息看,这款手机看上去完全是iPod的改进版。
在这一方案中,苹果曾希望使用iPod赖以成功的转盘功能取代传统手机的九格键盘式的标准布局。
在屏幕上显示模拟的复古拨轮,你只需要转动几下便可以快速无误地拨号。而苹果为发短信又专门设计了一个字母识别系统,以解决输入问题。
事实上,苹果从来没公开讨论过这个项目的信息,所有那些后来被采用的技术和“紫色一号”的有关的信息都是从专利文件中获得的。
不过,最终乔布斯还是选择放弃了这个方案。我们无从得知苹果放弃的真正原因,但有一点显而易见,这款产品根本无法让高傲的乔布斯感到满意,他的胃口远不止一款iPod的简单改进品能满足。乔布斯需要的是一款全新的革命性产品。
从日后流露出来的种种信息显示,2004年前后的苹果正在大量收集关于手机市场的情报,而在此之前,这家PC电脑企业还没有任何手机制造经验。
在2004年1月,和乔布斯相识的前 SUN公司高管桑德尔(EdZander)成为了摩托罗拉(微博)公司的CEO。那时的摩托罗拉暮气沉沉,已经陷入困境,不断地重组,市场份额上也不断遭到对手打击。和苹果一样,这家公司急需一款一炮走红的产品来扭转局面。双方很快联合发布了一款叫作ROKR的手机。这款手机的硬件由摩托罗拉设计,而苹果则在这款手机上加入了iPod的iTunes(由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网上商店功能。但双方的合作很快不欢而散。美国著名的《连线》杂志在2005年年末对其进行了尖酸的挖苦,并在封面中评论:“乔布斯先生,这个破玩意儿就是你所鼓吹的未来的手机?”
开发:从一片空白开始
也许被此前不成功的手机研发教训所刺痛,现在,乔布斯决定研发一款全新的手机。
这次可怕的产品演示会结束后的三个月,可能是苹果工程师们职业生涯中最辛苦的三个月。一些人回忆道,那段时间苹果的走廊里经常传出尖叫声和欢呼声,这是一段苦闷但难忘的岁月。
为了保证iPhone的革命性效果,一些在当时还十分新潮的技术被源源不断地移植到这款手机上来。
苹果的工程师们首次将电容式触摸屏应用到了手机上,这给iPhone带来了完美的多点触控感受。在此之前,许多基于WindowsMobile操作系统的手机,已经实现全触摸控制,不过,苹果的工程师们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将消费者对触摸屏的体验完全进行了重新定义。[!--empirenews.page--]
电容式触摸屏领域,苹果的工程师们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实验,并和中国台湾的厂商展开联合研究,最终苹果和它的合作伙伴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这为iPhone手机日后在业内遥遥领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iPhone推出之后,大批模仿iPhone的全触屏手机纷纷推出,但在多点触摸的实际感受上,始终无法超越iPhone。
与此同时,iPhone操作系统的研究也一波三折。
最终苹果决定在iPhone上使用由苹果自己研发的iOS操作系统,这是iPhoneOS或OSXiPhone的简称。这款操作系统的特别之处在于很好地支持了iPhone硬件上的多点触控功能。
不过,iPhone在研发上的艰辛远不止于此。这家没有手机设计经验的公司,还必须在手机的娱乐功能和通信功能之间进行一些取舍。在天线设计、辐射以及网络传输模型上,苹果内部同样不乏争论。
为了确保iPhone的小天线能够高性能地工作,苹果公司花费数百万美金架设了专门的实验室。为了确保iPhone产生的射频辐射在规定的范围内,工程师们专门建立了几个仿真人类头部的模型,其中包括仿真大脑的黏状物,来测定辐射对于大脑的影响。
乔布斯亲自参加了这些测试,他在试用原型机时发现将iPhone放在口袋里可能会被划伤屏幕,所以他要求制造屏幕的材质不要选用类似iPod上的硬纸塑料,而是最终选用了一种特种玻璃。
这款手机的研发花费如此高昂,一位业内人士曾估计,为了研发iPhone,苹果公司当时大约花费了1.5亿美金的研发费用,后续的开发费用更是不计其数。
设计:边吃披萨边构想
1997年回到苹果公司的时候,乔布斯发现苹果的产品线太令人费解因而显得很混乱。他甚至讽刺地说,如果连他自己也没法搞清楚一大堆型号之间的区别,苹果公司怎么能要求消费者去搞清楚呢?
谈到这些产品线,苹果公司的商业实践其实很类似于篮球教练的做法。你会选择一个由7名全明星队员组成的小型球队,还是一支由1个全明星球员,2个中上水平球员,3个中等水平球员,以及6个板凳球员组成的完整球队?肯定每次都是梦之队会赢!
从iPhone开始研制第一天起,这款产品就充满了苹果老板乔布斯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2000年,作为刚被苹果收购的德国阿斯塔特业务分部的运营经理,MikeEvangelist负责研发日后为人所知的iDVD(由苹果推出的一款制作数码录像光碟的设备)。Evangelist说,为此自己与搭档精心准备了3个星期。
“这时乔布斯走了进来。”Evangelist回忆说,“他压根儿没看我们的展示,而是径直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方框,说:‘这是这款新应用,有一个窗口,你把影片拖动到窗口里,点击一个按钮叫Burn,就这样。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苹果一年只能推出一两种产品。
苹果的工程师们总是要花费100%的时间去设计一小部分资深经理或乔布斯本人计划的产品。由于只有一小部分人作决策,因此苹果一年仅能够推出一两款创新产品,但是结果证明乔布斯总是能依靠这一两款产品笑到最后。
乔布斯曾用类似的挑衅语气激百事公司董事长JohnSculley来苹果任职:“你是想终生卖糖水呢,还是跟着我们一起改变世界?”
Sculley与乔布斯共事了两年。1985年,两人大吵一架后,Sculley策动了解聘乔布斯的行动。Sculley在回忆录中写道,乔布斯是个“偏执狂”,“他不能接受真实世界里的丝毫缺陷”。
当然,iPhone的成功绝对不是乔布斯一个人的功劳,事实上,苹果内部许多天才般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在这一过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乔纳森·伊夫(JonathanIve)就是这样一位,苹果大多数酷炫的产品的外形设计都是出自他之手。
在苹果内部,乔布斯指明方向并且提供灵感,而伊夫则负责将苹果独特的创造力和造就美丽事物所必需的具体细节融合在一起。苹果创新的成功正是取决于这种主设计师与老板间的契合。
伊夫早在1992年就已经加入苹果公司,并成为设计部门主管的设计师。在此之前,伊夫曾在一家设计卫浴的公司工作。因此有人认为,苹果的许多产品在设计上从马桶和浴缸处得到了灵感——大部分苹果产品看上去都十分简洁明了,并喜欢采用白色元素。
在工作室里,乔纳森·伊夫拥有一个庞大的音响系统用于播放音乐。乔纳森·伊夫将设计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制作艺术品般的模型上,他的设计流程高度重复——制造一个又一个模型以将新的理念具象化。
伊夫指出好的设计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要素是用途。产品用来做什么?它是否如预期般发挥效用;第二个要素是外观。产品外观决定它给人的感受,必须拥有它的原因以及它的价格;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则是它的诉求。产品的特色是什么?您对它的感觉如何?您可以试想一下关车门的声音和感觉,有些车子就是会让人感到比较放心和可靠,但这一点不一定与车辆的基本工程结构有关。
苹果产品设计的精彩绝伦就是建立在这位强势老板坚定不移的设计取向和设计师伊夫的完美创造力上面,甚至伊夫的设计能够超越乔布斯的愿景。
“苹果是一种宗教,苹果的设计团队仿佛是一个更狂热的宗教。”现在为耐克工作的苹果前设计师RayRiley这样说。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庞大的宗教——只有十几个人。但是他们的运作极其高效,不管是就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团队而言。
伊夫曾经说过苹果的很多产品都是设计团队窝在工作室狭小的厨房里吃披萨时构想出来的。
这是一个在舒适环境里工作了很多年的团队。他们很少参加行业盛事或者颁奖典礼,就好像他们并不需要外界的肯定,而且这是因为没人比他们在设计方面更权威。分享更多的信息,只会使得别人窥得秘密缩小差距。
设计师们自身就反映了苹果产品的设计感觉——漫不经心的别致、优雅。这个由三四十岁的人组成的团队有着鲜明的国际视野。成员不仅包括来自英国的伊夫,还有新西兰的丹尼·柯斯特(DannyCoster),意大利的丹尼尔·德路利斯(DanieleDeIuliis)。
伊夫的苹果团队并不像其他公司的那样只是一个聚集创造力的设计圈子。他们与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甚至远在亚洲的外围制造商都有密切的接触。他们不只是单纯的造型设计师,还是使用新材料和革新生产流程的领导者。设计小组能想出办法在iPod白色或黑色的内核上覆盖一层透明的塑料以增加材质的纵深感,也能在很短时间内将每个零件组装起来。[!--empirenews.page--]
保密:要么装傻,要么真傻
苹果的设计团队在一个大的开放工作室里工作,但这个工作室是苹果的最高机密。与以透明玻璃改成的苹果专卖店相比,苹果公司本身犹如“黑盒子”。外人甚至公司员工有时都不知道到底公司是如何运作的。
曾在苹果总部工作过的李开复(微博)就曾没有找到苹果公司的大门,他第一次上班时居然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他在自己的书中这样记录道:
去苹果上班的第一天,阳光明媚,我上了车,拿出自己的报到书一看,吓了一跳,上班的地方居然是一家商业银行。我当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不是在苹果的总部里上班?苹果难道搬家了,搬到银行去了?
来到银行,我小心翼翼地询问那里的保安:“请问苹果公司是从这里进去吗?”保安指了指后门。
看来没走错!转到银行的后门,发现还真是别有洞天。上到二楼,一个小门里,一些年轻人正专注地摆弄着计算机。原来,我们真的是在银行背后一个隐秘的小楼里上班。苹果的产品研发多是在秘密进行,希望上市的时候能让所有的人“惊讶”和“惊艳”,因此办公地点非常隐秘。
在苹果内部,这款手机的研发高度保密。iPhone在苹果内部的项目名称为P2,这是英文Purple2的缩写——此前苹果和摩托罗拉(微博)合作的ROKR手机被称作Purple1。
从事保密项目的员工必须多次刷卡,通过多道安全门,最后输入一串密码才能进入工作区。工作场所通常安装有监视摄像头。从事产品测试的员工在工作时必须用黑斗篷盖住产品,揭开斗篷时要开启红色警告灯,提醒所有人必须格外谨慎。而苹果营销高级副总裁菲利普·席勒曾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披露虚假产品的功能或价格信息,然后查找泄密者。
保密是苹果十分重要的一项企业文化,为此苹果极少和媒体、投资人公开打交道,并很少参加各种电子展会。它几乎只在新产品上市这样的场合和外界沟通,以获得轰动效应。
这款手机的研发团队被分散到好几个地方,而当苹果的高级主管前往Cingular沟通会面时,他们以半导体公司英飞凌工程师的身份来伪装自己。
此外,研发iPhone的硬件和软件的团队是完全分开的。搞硬件的工程师所研发的硬件的确是iPhone,但是其中灌装的软件却是伪装的,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以为是真正的iPhone软件。
而搞软件的工程师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在开发真正的iPhone软件,但是所用的硬件却装在木盒子里。一些工程师甚至以为未来的iPhone是木头外壳的。
其实到2007年1月,当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真正公开展示出iPhone时,很多研发的工程师才搞清楚原来这才是真正的iPhone。其实之前只有不到30位资深人员才知道产品最终的模样和状况。
在iPhone发布之前,互联网上关于苹果手机的假想图和假新闻铺天盖地,其中竟然没有一条与真正的iPhone相符,难怪乔布斯在发布iPhone的MacWorld2007大会上得意洋洋地说道,在送到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检测的时候,苹果的秘密已经掩盖不住了,“我们决定让苹果自己来把这款新手机告诉全世界,而不是FCC”。
在苹果iPhone的合作伙伴中,Google、雅虎以及运营商Cingular等重要角色竟然从来没有见识过苹果iPhone的真面目。
甚至苹果公司的一些高级雇员也表示,在iPhone发布之前根本不知道这款神秘手机到底长什么样子。苹果iPhone与乔布斯之间将秘密保持到了最后一刻,这其中所表现出的不只是苹果公司对首款手机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苹果严格和成熟的管理机制。
伊夫负责的设计部是苹果里面最机密的部门。他们办公楼里其他部门的苹果员工都进不了。从设计部离职的人,要和律师谈三个小时,签下各种协议,不可说任何故事,连去过什么城市都不可说,因为“那样别人可能会猜出苹果在跟谁合作”。
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将iPhone的细节做到滴水不漏,主要是因为乔布斯充分利用了法律的武器。
在这个充斥着监控设备的时代,道德规范已经不足以得到完全的信任,因此,苹果公司在涉及产品细节的环节上都以“秘密保证协议”作为首要考虑事项。“协议”警告所有工作人员、外聘人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将iPhone的任何资料对外泄露,否则就会被送上法庭,受到牢狱之灾。
对于那些对外泄露一点点公司机密的员工,苹果会毫不犹豫地开掉,以起到震慑效果。
谈论即将发布的产品对苹果员工来说极其危险,以至于苹果员工要么装傻,要么扮无知。“我每天被追问下一代iPad或iPhone不下5次,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但如果我说下一代iPad将有摄像头,那我的麻烦可就大了。”一位苹果员工对外透露。
“甚至每天看报纸我都会避开科技板块,这样我在与别人聊天的时候才不会不小心冒出自己的看法。我宁愿对科技一无所知。”这位员工略显夸张地形容道。
“乔布斯非常在意其私人生活。就我知道他以来,他对各种事情都非常小心谨慎,只信赖极少数人。”早年曾担任苹果公司媒体顾问的硅谷著名营销老兵里吉斯·麦肯纳(RegisMcKenna)表示。
在苹果内部,甚至有一个类似“苹果的盖世太保”的组织,它的官方名称叫作“全球忠诚团队”(WorldwideLoyaltyTeam),在苹果的一些员工眼中,他们就像是一群间谍,专门监视苹果各大总部和店面的情况,并直接向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和CFO彼得·奥本海默·汇报情况。
一位化名“汤姆”的苹果前员工说:“苹果的这些‘间谍’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一些有可能泄露机密的部门,就连管理层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一旦他们怀疑信息被泄露,他们就会立即赶到你的办公桌前,当场收掉你的全部手机,并检查里面所有的短信和照片,同时展开没完没了的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员工都必须启动电脑的屏幕保护程序,以确保他们不会相互沟通,也不会与外界联系。而且所有员工都被要求保持沉默,不许发短信,也不许打电话。如果有谁拒绝遵守命令,就会被辞退,而且永不录用。
苹果公司还经常采用“替身”做法。为防止苹果的合作伙伴泄密,Google(谷歌)、雅虎等iPhone软件的合作公司不需要见到手机原型,只要提供相应的软件给苹果公司,就能够让合作顺利进展。[!--empirenews.page--]
苹果会经常向外释放错误信息,以混淆或掩盖分析师和媒体对于新产品的感知能力。几年前,苹果的一位高管曾向外表示“苹果没有兴趣开发便宜的、不带屏幕的iPod”。但不久之后,苹果就推出了iPodShuffle。
而在运营商方面,Cingular根据传统需要看到苹果公司拿出的iPhone原机图,才能开展后续的谈判。在这方面,苹果公司毫不在乎地提供了iPhone的一系列“替身”产品,而此时,真正的iPhone还在伊夫领衔的设计团队手中不断地完善。
在图形界面上,苹果公司为iPhone设计了完美的保密计划,对程序员只提供相应的部分代码,整个手机软件界面也进行了一系列伪装,即便是资深的程序开发人员也无法得到iPhone手机真正的系统界面。
这些严格的保密措施,为iPhone最后的轰动上市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