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敲定“十二五”新兴产业目标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
经历一年调研修改后,《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昨日在“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发布,提出上述目标。“政府深度参与”
《规划》还提出,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中国综合实力领先、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任建新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明确了上海要发展制造业以及发展的目标,能够有效号召和调动上海全市资源,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规划》对政府需要做什么事情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政府依然是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需要深度参与。”任建新说。
而在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看来,“十二五”期间,上海的产业发展将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是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做大服务业体量,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能级;二是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为突破口,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与层级,进而增强在整个全球产业链中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资源有限,要有取舍”
任建新认为,总体看来,上海提出的目标并不保守,但是完成这些目标应该问题不大。
事实上,与2010年底出炉的初稿比,这次的定稿有了一定的调整。例如初稿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而这次的定稿则调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
上海早在2009年就列出了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并且对每个具体产业发展目标都有详细的规划。
2010年上海根据新兴产业发展变化,又新增加了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张晖明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战略性,要看这个产业是否具备超前卡位的能力、技术关联拓展的能力和技术升级带动的能力。
因此,本次《规划》对产业进行了聚焦,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两个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任建新告诉早报记者,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去年底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什么产业都要发展,上海毕竟资源有限,因此要有取舍。
“因此我们看这‘5+2’个产业,都是上海基础比较好的产业,在产业基础、市场前景和技术方面都是有一定优势的。”任建新表示。
上海是中国“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和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根据《规划》,上海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近30%,2010年完成总产值6958亿元,12年来年均增长率超过22%,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
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将选择具有突破性引领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加大政府聚焦支持力度,拟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工程、民用航空专项工程、云计算专项工程、物联网专项工程等15个专项工程。
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
任建新认为,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有基础,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
“首先就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上海虽然研究能力很强,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都是拿到外地转化的。例如医药方面,有个统计,大约70%都是在外地转化。”任建新告诉早报记者。
分析原因,任建新认为,上海的转化成本较高,相关孵化的空间也不够,而江苏浙江的民营企业可能更有积极性。
《规划》还指出了其他问题,比如“产、学、研”结合成效不显著,科研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尚待完善;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较慢,市场化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
此前公布的一份内部调研报告也显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4.5%上升到2009年的23.3%,但百元产值实现利润却从9.18元下降到1.31元。这份调研报告指出,利润率偏低表明上海高新技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
在人才方面,任建新认为,上海的创新人才更多的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这部分人才远离市场,由于职业自由度、社会尊重度等问题,不愿向企业流动。而深圳市则是大部分在企业,相比之下,上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还需加强。
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郑韶认为,上海推动科技创新的传统一直是优先支持国企,资金撒了“胡椒面”,结果成绩并不明显。因此新一轮发展过程中,政府只要制定政策、尽到服务的责任就行,不要包办。
强调企业主体地位
产业已经确定,应该如何发展?任建新告诉早报记者,此前上海的思路主要是靠政府来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或者进行财政支持,但是现在发现,政府的钱远远不够,必须要盘活市场的资金,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
《规划》强调了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出“要加快推动各类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
按照《规划》,到2015年,培育10家产值超1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50家上市企业,1000家产值超1亿元、具有创新活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机制灵活、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中小企业得到蓬勃发展。
上海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雷认为,目前新兴技术产业大多是政府主导,这种形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但对新兴技术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他认为,真正的“经济转型”应该是“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活跃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方能培育出“明星企业”。[!--empirenews.page--]
据任建新透露,上海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评定因为比较规范,所以高新技术企业所占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和江浙等地比,灵活性还不够,因此未来应该让更多的企业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未来应该把相关资源向企业集聚,让企业真正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研发和应用的主体。”任建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