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业入世十年资费逆势下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通信综合资费同比下降5.5%,电信业服务质量呈良好态势。2011年,中国加入WTO的第十个年头,在这“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通信业却走得无比艰难。
在CPI不断创造纪录的今天,通信资费一降再降;期盼了三十年的《电信法》依然难产,而出台三年的《反垄断法》几乎将第一棒打在了电信业身上;宽带提速降价的实惠走进了千万网民的家门,而“假宽带”的舆论同时也在漫天飞舞;就在三大运营商打得头破血流之际,IT互联网巨头们已经悄然将触角伸进电信业……
资费下降惠民生
近年来,在多数消费品价格一片涨声中,通信资费一次又一次下降,电信业已成为降价最快的行业之一。入世十年,通信业给我们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十年前,不少地区的移动话费每分钟0.4元,而且是双向收费,而今已经降到每分钟0.1元;十年前在网吧上网4元1小时,现在在家上网包月仅需70至80元,电话初装费、手机入网费、双向收费、按分计费等昂贵的收费项目和方式都已消失。
2011年,与高位运行的CPI和房价相比,持续下降的移动通信资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1年1-11月,全国居民平均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5.5%;而2011年通信业全年通信综合资费却同比下降了5.5%。
回望入世之初,“十五”期间是国内电信业入世的第一个五年发展期。国家先后五次大规模结构性调整电信资费,资费水平大幅度降低,各项业务之间的比价关系逐步趋于合理。其中,国际和港澳台长途电话资费降幅分别为60%和75%;国内长途最大降幅为42%。互联网拨号用户的上网费降幅达70%;上网电话费降幅为67%。
在入世后的第二个五年发展期,“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资费逆CPI过快上涨之势一路下降,5年(2006年~2010年)总共下降了41.93%,对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的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2005年我国电信业务平均资费水平下降了11.47%,2006年下降了13.6%,2007年下降了13.6%。2008年下降11.8%,2009年下降9%,2010年下降11.7%。综合计算,电信价格综合水平“十一五”下降了41.93%。
入世十年,根据中国移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其成立的10年来,平均资费水平下降达82%。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电信资费水平连年持续下降,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产业崛起促发展
通信资费的下降在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稳定发展发挥着余热。据测算,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由于电信业务资费下降,对CPI下拉在0.13个~0.45个百分点之间,充分发挥了价格指数“稳定剂”的功效。此外,入世以后,通信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逐年提升。
对比“八五”、“九五”,应该说“十五”期间是电信业对我国 国民经济贡献最大的五年。电信业业务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远高于GDP增长率;用户规模迅速扩张,国内固定和移动电话网络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固话用户和移动用户数均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数居世界第二。“十五”期间,电信业务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2%左右,2003年,电信业务收入占GDP的比例超过4%,“十五”期末由“九五”末的2.4%增加到4.19%,这是电信业对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直接贡献。
进入到“十一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的信息产业,电信业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电信业基础通信企业累计投资近1.5万亿元,电信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2%,对GDP直接贡献率平均达到1.8%。从当年电信业务总量占GDP的比重看,已从2005年的6.3%上升到2010年的8%左右,5年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信息化普及提效益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电信业对其他行业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增加,这种间接作用所产生的效益也越来越大。研究表明,在入世以前,电信业投入1元钱可产生2.73元钱的效益,经过入世十年的快速发展,电信业一方面资费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应用效率迅速提高,其倍增效应必然更加明显。
入世十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消费市场,无论是固网用户还是宽带用户,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通信行业辐射倍增作用明显增强,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信息化领域,国内运营商相继推出了政务、公共事业、交通、医疗、教育、就业、金融、旅游、生活服务、消费购物等多种应用。
2011年是国内电信业入世的第十个年头,在这“十二五”开局之年,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战略的重视。三网融合、宽带中国等战略相继出现新的突破;移动互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开始在通信业内找到落脚点。“十二五”开局之年已然落幕,2012年是电信业入世十年之后的第一个发展年头,资费下降及结构调整仍在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和十年前的今天一样,国内电信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中,踏上了新的征程,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