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Facebook或败于移动时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社交网络未来将不再是互联网发展主旋律,社会化网络才是。”这是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总经理胡延平对未来的判断。如果未来真是如此,那么,在2月初启动IPO程序,并创下互联网界融资规模最大IPO的主角——美国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脸谱)是否能够承载起人们给它的估值?
意料之内的IPO
“最高融资50亿美元”、“上市估值约为750亿至1000亿美元”——2月初,Facebook递交的IPO申请中所涉及的这些信息,像一把火一样驱走了初春的寒意。
实际上,Facebook选择在2012年进行IPO早有迹象。
一年前,在高盛成立了15亿美元Facebook专项投资基金时,本报便撰文《笑纳高盛投资,延缓上市,Facebook迎接2012》,预测Facebook将于2012年进行IPO。
高盛成立Facebook专项投资基金的原因之一被认为是,让股东看起来只有高盛一家,而非购买该基金的众多投资人。
高盛这么做,缘于美国证券法的一项规定。根据这项规定,私有公司的股东数量到达或超过500人,就必须和上市公司一样公布业绩,业绩公布时间是在人数超过500人的那一财年结束后的4个月内。而在去年年初,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着手调查Facebook股东情况的消息不胫而走;Salesforce.com创始人兼CEO马克·贝尼奥夫更是透露,Facebook股东数量已经达到“数千名”。
可以预料的是,如果Facebook被要求公布财报,它的一个更好的选择便是上市——这和谷歌的选择如出一辙。谷歌在上市前也因为股东超过了500人而被要求公布财报。那时,谷歌认为,如果被迫向SEC和公众公布财务业绩还不如上市,以获取轰动效应。于是,在股东超过500人的第二年,谷歌上市了。
此外,去年,Facebook计划从员工手中回购股票,这种回购行为也被认为是Facebook准备上市的征兆。一个例子便是当当网。
2009年底,当当网曾在内部启动“百万美金回购期权计划”,被业界视作上市的前兆。虽然当时当当网否认了这一说法,但在一年之后,当当网成功现身纽交所。
当然,影响一家企业选择上市,以及上市时间的因素还有很多。不论原因如何,结果已然摆在眼前: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踏上了IPO的征程。更让人惊叹的是,其融资规模创下互联网界的新高,打破了由谷歌在2004年IPO时创下的16.7亿美元的记录。这不禁让业界对Facebook的价值产生的争议。
Facebook关键数据
对真实价值的质疑
“Facebook的估值不应高于500亿美元。”进行IPO分析的IPOdesktop.com的总裁加斯金(Francis Gaskins)坦言。而胡延平则认为,Facebook的估值不是高了,而是低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正代表了业界的两大观点。
加斯金判断的出发点是财务数据。
根据Facebook的招股说明书,2011年,Facebook的营收增长了88%,净利润增长了65%。但是,与2009年相比,Facebook的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速已出现下滑——这两个数据在2009年时分别是154%和165%。
此外,加斯金指出,500亿美元估值已经是该公司2011年10亿美元利润的50倍,比市场平均市盈率的三倍还高,“谷歌的利润是Facebook的10倍,但市值仅为1900亿美元”。
而看好Facebook的一方则是因为对社交网络及Facebook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一方的观点认为,一个企业的估值主要看它未来的价值。“衡量一种互联网行业是不是The Next Big Thing(下一波发展大潮),首要指标从来都不应是利润营收,当然别有用心的投资者会首先看财务报表。”胡延平认为,在互联网上,未来的价值取决于对用户的吸引力和黏性。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Hitwise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美国,每11个访问者中就有一人访问Facebook;它占据了全美20%的页面访问量。这些数据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Facebook在用户中的价值。“之所以说Facebook对谷歌等构成挑战,是因为它在‘连接’方面的规模、效率、能力已经超越谷歌,至于广告营收是否超越,早已不再重要。谁是互联网最大的连接者,谁才是未来之王。”胡延平表示。
的确,股价反映的是对未来价值的预测。在传统互联网时代,Facebook在“连接”方面有很强的实力毋庸置疑。但问题是,一个新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开启,Facebook能否在新的时代中继续辉煌?
或败于移动时代
社交网络未来将不再是互联网发展主旋律,社会化网络才是。人和人的关系网络只是第一步,资金流、信息流、物流通过以人为中心、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化网络重新连接、组织起来,是互联网所催生的新一轮数字商业变革的关键。胡延平认为,下一个10年将以移动为基点。
事实确实如此。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和网络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在快速地发展完善;众多传统互联网公司已争先涌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推出移动版的服务;大量资本也瞄上了移动互联这块蛋糕,四处投资新兴的移动应用。与此同时,以人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也正在形成。如百度、新浪、腾讯、人人网等都在耕耘“单个账户多平台登录”这一领域,这一账户拥有用户的信息、兴趣图谱、关系图谱等。这些公司正试图搭建各自的“超级个人中心”。
移动化、多终端化、超级个人中心……这一切都在为构建社会化网络奠定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Facebook是否能够担得起1000亿美元的价值?恐怕有点难。
Facebook在其招股说明书上也谈到了面临着移动领域的风险:“一旦用户通过移动产品(我们目前没有在移动产品上显示广告)使用Facebook的比例增加,可能也会对我们的营收和财务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移动互联网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有很多不同的“玩法”,这从Facebook招股说明书上的另一个风险描述可见一斑:“在移动设备上,Facebook用户增长和互动性取决于移动操作系统、网络等,这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empirenews.page--]
正如Facebook所言,移动应用的成功与否还受到设备、操作系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移动应用的用户需求、使用习惯等也与传统互联网服务有很大区别。
谷歌致力于打造安卓生态系统就是一个例子。
安卓4.0有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作为谷歌在社交网络方面的重磅产品,google+未来完全有可能被谷歌更深度地整合进安卓系统中。这种深度整合指的是,在界面、操作等方面进行特别设计。
与此相对应的是,Facebook虽然也被内置进了很多终端中,但本质上讲,在手机上内置客户端的服务,和手机本身及其他应用是分裂的。这种应用的操作性与深度内置进操作系统的应用不能比拟。
美国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Insider就撰文表示,用户在Facebook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分享和浏览好友的照片,但Facebook不是通过手机分享照片的最便捷途径。如果Facebook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会重蹈Friendster覆辙。BusinessInsider分析称,Friendster之所以在竞争中败给Facebook,一个原因是,与Friendster相比,用户可以在Facebook上更为快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