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终端转投服务和软件 爱立信启动新一轮转型之旅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尽管移动智能终端俨然成为当下最火爆的市场,但不少企业仍选择绕道而行。爱立信公司也在近期加入了退出的行列。
2月29日,爱立信CEO卫翰思(Hans Vestberg)及几大业务部门负责人齐聚MWC(移动世界大会),共同宣布了公司正在转型的新方向。“我们希望做到三个第一,现在我们已经是移动宽带和电信服务领域的第一,希望未来成为运营支持系统/业务支持系统的第一。”卫翰思说。
这并不是这家老牌瑞典通信厂商第一次宣布转型。上世纪80年代,在通信业从模拟系统阶段进入数字阶段,爱立信的中心随之由固定电话系统向移动通信系统转移。在2000年开始的通信业滑坡后,瑞典人再一次将核心业务作出调整。2012年2月,当索尼公司宣布以10.7亿欧元的价格收购爱立信持有的索爱50%的股份后,爱立信又一次迎来了转型期。
在过去的2011年,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市场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是苹果的春风得意,及三星、HTC的异军突起。另一方面,以摩托罗拉、诺基亚为代表的老牌通信厂商则饱受煎熬。年初,摩托罗拉正式拆分,无线业务以1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以下简称“诺西”),移动业务则被谷歌收购。诺基亚则宣布放弃Symbian及与英特尔合作推出Meego系统,转投微软怀抱。
风云变幻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正成为昔日手机巨头们共同的考验。
退出手机市场
数据显示,爱立信在2G手机时代拥有2G/GSM领域40%的市场份额以及2.5G/GPRS领域近50%的市场份额,是当时无可置疑的业界领导者。3G时代,它与日本索尼成立的索尼爱立信(以下简称“索爱”)品牌手机,也曾辉煌一时。
2007年,凭借P1手机,索爱初步建立起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并且与诺基亚一起成为Symbian系统的主要支持者。数据显示,当时索爱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是10%。同期,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占有率分别是30%和15%。
也正是这一年,苹果iPhone横空出世。乔布斯开拓的手机与互联网有机结合以及独特的应用商店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手机概念,吸引了全世界粉丝争相购买。与此同时,谷歌推出Android系统,其开放和免费的特征吸引了包括摩托罗拉、三星、HTC等众多支持者。手机市场格局在这一年开始被改写。
随后,高端商务人群中,苹果iPhone独领风骚,谷歌Android系统则只能在中、低端手机市场上占据绝对的优势。昔日龙头诺基亚则受到了双面夹击,形势愈发紧迫。
在此形势下,随着爱立信前主管诺德伯格接替索尼的小宫山英树走马上任索爱CEO,索爱也倒向了谷歌Android阵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末,索爱在Android手机市场上已经占据了11%的市场份额,成为继三星、HTC、摩托罗拉之后的第四大Android厂商。
对这家昔日的通信巨头来说,这个成绩一点不值得夸耀。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统计,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索爱的全球份额只有1.7%。不仅如此,其财政业绩也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在2011年第三财季,索爱公布其净利润下滑至零,而去年同期为4900万欧元(合6787万美元)。
业界人士分析认为,索爱的失落很可能与其50%对50%的合资结构有关,“股东之间很容易意见不统一。而在Android平台竞争异常激烈的现状,导致索爱很难脱颖而出。”
既然如此,爱立信索性剥离已非主业的智能手机业务,转而把精力放在为所有设备提供上网能力上,“从而利用我们的研发能力和行业领先的专利组合来实现一个真正连接的世界。”爱立信CEO卫翰思表示。
根据爱立信分析,由于用户今天“只有10%的时间用于发短信或上网,约3/4时间段的行为跟打电话没有什么关联”,因此运营商的网络也必须从以承载语音为主,向以承载数据业务为主转变。
运营商竞争
爱立信的转型一方面是受迫于索爱在智能手机市场不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之时,也源于其在电信设备领域所受到中国企业的狼性竞争。
在通信设备领域,华为方面称其2011年收入超过320亿美元,而爱立信方面是346亿美元。单从数据上看,华为与爱立信之间还有着26亿美元的差距,但就在两家公司公布数据前,有媒体认为华为在2011年通信设备的实际收入额可能已经超过爱立信。
对此,卫翰思回应称,“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华为在该领域的数据公布,所以没办法回答。”但他也坦言爱立信战略的转移就是基于聚焦自己最优势领域的考量。而欧洲的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卫翰思实际上感受到了中国企业带来的压力。
除了华为,中国通信设备另一巨头中兴也开始对爱立信发起冲击。2011年4月,爱立信在英国、意大利、德国对中兴提起诉讼,指控后者侵犯了爱立信基于GSM和WCDMA的专利权。而经过10个月的争战,两者在2012年2月以签署和解协议结束了这场官司。
“爱立信此举凸显出,以华为和中兴通讯为首的中国企业已发展成为它的强劲对手。”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国内独立的移动互联网分析人士王斌更明确地说明,“爱立信的目的是阻止更多的欧洲运营商和中兴合作,以免后者蚕食其在欧洲的利益。”
尽管爱立信在通信设备市场上的份额已经增长到了史无前例的38%,但去年第四季度网络销售增长仅有2%。“具体原因一个是原计划中的运营商合并后来流产,另外,CDMA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所以网络这方面增长出现了放缓的情况。”卫翰斯解释说。
但在境外分析人士看来,爱立信电信设备交付业务增长的放缓也可能与北欧企业决策慢、行动慢的作风有关,因此爱立信不是一家很有效率的公司。这位境外分析人士由此推测,爱立信通信设备头把交椅正岌岌可危。
也许是对这一论调的回应,就在MWC开幕前,卫翰思透露软件在爱立信总体业务中的营收比重已经超出了50%。爱立信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电信专业服务业务部主管Magnus Mandersson则表示,“爱立信的专业服务份额到达了38%。”
转型制胜
回顾通信市场,现状令人不胜唏嘘,昔日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三巨头主导市场发展、各自辉煌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纷纷面临“船大掉头难”的问题。
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是2011年震惊整个IT界的消息之一。从1928年创立至今,摩托罗拉在技术上开创了IT和通信行业无数个第一。在GSM时代,摩托罗拉以世界上第一款折叠手机——StarTac328掌中宝颠覆了传统观念,V系列的V3手机至今仍保持市场销量超亿部的纪录。但在整体市场上,从2000年到2010年,摩托罗拉市场份额已经从15%跌至2010年的3%。[!--empirenews.page--]
对诺基亚而言,尽管Symbian系统仍旧在总体数量上稳坐操作平台市场的第一把交椅,但从诺基亚发布的2011财年第四季度财报中看到,第四财季营收为100亿欧元(约合131亿美元),同比下滑21%;净亏损10.7亿欧元(约合14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7.45亿欧元。
2011年11月,诺西CEO拉吉夫·苏立(Rajeev Suri)宣布正式进行全球战略调整。“行业的未来在于移动宽带和服务,我们将致力于成为这些领域无争议的领袖。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长期竞争力,并在具有挑战的电信市场中改进盈利能力。”苏立说。
尽管如此,在美国科技网站GigaOm主编奥姆·马利克看来,诺基亚转型已晚,它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柯达。“柯达的固步自封最终导致破产,同样,诺基亚也全然忽视了内部专家的抗议之声和当今智能手机不可或缺的触摸屏、互联网及应用这三大要素。”
早在2006年,诺基亚就提出了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口号,并在2007年推出了可供用户下载MP3的Ovi音乐商店(在2009年升级为Ovi手机应用商店),成为继苹果之后第二家开设网上商店的企业。但由于决策层反应迟钝,未能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及时调整,最终陷入原有市场优势难以维续、面临苹果与谷歌两面夹击的危机中。殊为惋惜的是,芬兰人在去年下半年停止了Ovi服务。
相较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爱立信显得幸运了很多。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就洞悉了通信市场发展前景,因此当机立断开始将资源转移到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上。经过多年耕耘,截至2011年,爱立信在通信设备市场上份额已增长到了38%,在全球移动网络设备市场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领先优势。
对此,卫翰思只说:“1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网络性能才是决定性因素。服务和技术的领先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我们始终将这一理念放在首位。”
其实,现在的爱立信不仅是通信设备市场的老大,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则是它是继微软、IBM、甲骨文、SAP后的全球第五大软件公司和强大的专业服务商。爱立信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电信专业服务业务部主管Magnus Mandersson透露,“爱立信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签订了200个合同,仅去年一年签了70个合同,其中32个是新合同,38个是续签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