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利益:欧盟的反倾销之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有国外媒体报道称,欧盟将对中国电信设备商华为和中兴通讯进行反倾销调查,理由是这两个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欧洲销售设备和相关服务。对此,华为和中兴均以声明的形式予以了反驳,并称目前尚未收到欧盟对此的正式调查通知。
在笔者印象中,欧盟虽自称其所管辖的市场是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但多数的反垄断诉讼及反倾销调查均来自于欧盟,结合反倾销诉讼已多次被用作当地政府保护本土企业的工具的事实,不难看出,在维护市场开放与公平方面,欧盟政府的言行并不一致。
事实上,有很多企业曾在欧盟市场“翻车”,例如美国的英特尔和微软等。不过这些调查好歹是在有投诉方或者诉讼方的情况下发生的,但这次报道中对于华为和中兴的反倾销调查,甚至是在没有投诉方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不得不令业内人士困惑。就连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商之一的爱立信都对欧盟此举表示了反对,足见这其中可能蕴含的蹊跷。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目前欧洲的金融债务危机远未消退,这个大的市场环境无疑对于相关(例如电信)市场和用户的需求造成了负面影响,不过越是在这个时候,创新性和物美价廉的产品越是市场和用户所急需的,而华为和中兴的产品恰好具备了这些特质。
不仅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华为和中兴还为当地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及采购机会。其中仅华为一家,就在欧洲雇用了7000多名员工,并间接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机会,而在过去的2011年,华为在欧洲的本地采购金额超过29亿欧元。与华为相比,中兴的情况也大体相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为、中兴在欧洲市场不但满足了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对于促进欧洲市场的复苏也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
优势竞争地位来之不易
欧盟此次对于华为和中兴反倾销调查的核心原因直指中国政府长期的多方位支持,但事实上政府给予本国创新性企业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在各国都普遍存在,是否合理关键要看企业将政府资金与政策用在了何处。目前并未有证据证明华为与中兴利用政府优惠性政策帮助市场竞争,惟一能看到的是华为与中兴近年来对技术以及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
据相关统计,华为近10年来用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的研发资金高达150亿美元,而今年的研发投入又比去年高出20%。研发上不惜投入,使得华为目前累计在全球各国专利申请数已达47000件,截至2011年底华为在中国已累计获得18000多件授权专利,而在美国和欧洲授权和完成注册的专利累计也已达到4500多件,两地每年新增授权专利近千件,其中拥有LTE中15%以上的基本专利。
与华为类似,中兴在创新研发上的投入也是可圈可点,研发投入每年都在10亿美元以上。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1年通过PCT(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的国家、企业及组织机构统计排名中,中兴以2826件PCT国际专利超越日本松下的2463件,跃居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一位。上述研发投入在提升它们与同行竞争力的同时,更转换成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市场和用户。
此外,必须指出,倾销产品一般给人以质次价廉的印象,但对于华为和中兴这样的企业而言,它们的产品及服务包括具竞争力的价格是通过大量投入和良好的市场运营策略所获得的,与欧盟理解上的仅以低价格作为卖点的倾销有着本质的不同。
针对性打击行为或引发恶性循环
谈及开放与利益的相对性,笔者认为华为和中兴的对手爱立信对于欧盟反倾销的评论更具客观性。如爱立信负责政府与行业公关部门的主管Ulf Pehrsson所言,欧盟对华为与中兴的调查结果可能导致对其征收处罚性关税,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欧盟打击中国具体公司的行为可能将引发恶性循环。
先不说爱立信目前有近一半的利润来自中国市场,单就中国市场的开放度来说,诺西、阿朗等几乎都是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进入到中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如果按照欧盟对于华为与中兴不当竞争的指责,华为和中兴在中国市场岂不是更容易打价格战,至少人力成本这一块就可实现很大的节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恐怕这些欧洲的厂商在中国市场早已没有立足之地了。但事实却是,相较华为、中兴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欧洲的诺西、阿朗、爱立信等企业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更大。
不知是巧合还是其它原因,在报道欧盟对于华为、中兴可能启动反倾销调查之时,由中国欧盟商会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联合调查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2》发布,该报告显示,中国市场对于欧洲企业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其中超过半数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反映,中国市场带来的收入已超过了企业全球总收入的10%,这一数据较之2009年增长了50%。另有64%的受访企业表示息税前利润在去年有所增长。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市场已经对欧洲公司秉持了开放与公平性,为其创造了市场机会,既然如此,欧盟为何不能同样地给予中国企业公平的待遇呢?
其实业内非常清楚,这些年,由于电信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以及电信运营商采购的主导权,决定了欧洲的本土电信设备企业爱立信、诺西和阿朗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营收下滑的同时,利润空间也不断被压缩。例如最新的财报显示,阿朗的营收同比下滑12.3%;爱立信营收同比降4%;诺西营收同比下降7%,营运亏损13亿美元。除了季节性的淡季因素之外,竞争的惨烈可见一斑。
不过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全球性竞争市场选择的结果。例如,在美国电信市场,中国的企业根本就进不去,相反,倒是欧洲的企业很容易进入到美国市场中,并从中获得营收和利润,所以,大家在不同市场遭遇的竞争情况和结果都是不同的(例如有盈利的,就有亏损的),不能说那个企业营收和利润下滑了,就一定是对手倾销造成的,这二者之间根本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说到这里,欧盟此次反倾销的真实目的已逐步清晰--名为反倾销,实为保护本土市场企业的利益。对此,笔者认为,如前所述,在市场环境低迷之时,市场和用户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和发展,一味地以单边的企业利益作为反倾销的筹码,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市场、企业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