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触发量子网络建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9日刊登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量级量子隐形传态与纠缠分发的学术文章,称该项研究“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里程碑”。研究组成员10日接受媒体采访,详细解读该研究在量子领域的“轰动”及其对未来3年左右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的影响,触发目前所知最具“保密性”、无窃听漏洞的量子网络建设。
中国科学院当前最年轻的“70后”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带领的团队从2003年开始研究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先后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此项成果就来自潘建伟及其同事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
研究组成员之一陈宇翱介绍,这项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态传输和纠缠分发,通过实验证明了实现基于卫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
陈宇翱解释道,量子的“纠缠分发”相当于在同一个地方出生的“双胞胎”在百公里之外,没有光纤、电缆等信道,依然具有“心电感应”,能“心有灵犀”,让信息不衰减。
“地面百公里,天空千公里。”研究组一成员彭承志说,此次地面百公里的实验距离,相当于太空千公里,达到量子卫星的需求。从2010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到当前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是开展验证星地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可行性的地基实验研究。
陈宇翱说,该实验为基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的量子力学基础原理检验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该项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美国《科学新闻》杂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等报道认为该实验是“新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记录”、“量子通信网络更为接近现实”、“隐形传输记录触发全球保密量子网络”等。
中科院已经启动了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计划在2015年左右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