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华为在美遭"377"调查 积极应诉与本土化行动并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近日(21日)宣布,对来自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生产的无线电子设备发起大规模的"337调查",以确定这些企业是否侵犯美国企业的专利,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为、中兴以及台湾的宏达、宏碁等知名企业都在调查之列。
从1986年第一起针对中国企业的337调查开始,近年来这一大棒愈发频繁地打在中国企业的脑袋上,是什么力量让美国一次次举起大棒,中国方面又该如何不让大棒顺利落下呢?
美国"337调查"直指中国企业 中兴称将积极应诉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21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这次被调查的产品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具有无线功能的消费电子设备及组件,涉案企业如果不积极应诉,很有可能在一年多的调查后最终被美方认定违反"337"条款,产品将被禁止出口到美国,并彻底丧失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资格。所以有人说,相对于反倾销这一打压出口产品的常规武器,"337调查"应该算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记者今天致电中兴方面,得到的官方表态是,中兴将积极应诉,愿意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则解决来自任何方面的知识产权争议。相关负责人说,因为此次调查比较敏感,美国政府也与公司签订了相关的保密协议,不便多做回应。那么美国为何再度举起337大旗呢?在《商业价值》杂志主编张鹏看来,是因为华为、中兴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让美国本土企业感到了压力。
张鹏:代表的是一些在竞争中受到影响的美国的本土的企业,他在利用这种方式来形成一种保护。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为什么会是他们,我觉得恰恰证明他们在这种国际化的领域和整个全球化的这个过程中他们是走的比较快的。所以才会有"动了别人奶酪"的这种感觉,他们的竞争对手没法在价格上跟他们去比拼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会动用这种条款来去限制他们,去打击他们。
所谓"337调查"最早得名于《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条。根据该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权调查有关专利和注册商标侵权的相关申诉,此外也开展涉及盗用商业机密、商品包装侵权、仿制和虚假广告等相关内容的调查。
美国存多重因素致中国企业频频中招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说法,这次调查的确是基于今年7月24日美国加州的三家公司的申诉,尽管日本的任天堂,韩国的三星、LG,包括美国本土的亚马逊、巴诺等大牌公司都赫然在列,但是中国企业频频中招确是事实。今年上半年,在美国发起的29起"337调查"中,涉及中国台湾的案件共14起,涉及中国大陆的案件11起,分列一、二位。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第一,美国经济复苏比较乏力,制造业的就业工人希望保住自己的饭碗,也跟老板或政府施加压力。
第二,美国限制进口可能就有利于开拓出口市场,在获得贸易伙伴的市场开放方面获得一个所谓讨价还价的砝码,毫无疑问他打一些小企业的影响就比较小,针对华为、中兴这样的标致性的企业他的这种影响面会更大,那么政府的关注程度也会不一样。
第三,美国还有选举周期,所以在美国大选年一般来说双边贸易摩擦会比较多。
专家支招:企业积极应诉 采取本土化行动
大棒悬在头顶怎么办?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指出,企业要拿起法律武器正面应对,并和美国方面做好沟通,上面提到的中兴的举措正是积极配合调查的一种方式。
张汉林:无论是美国的反倾销,还是三级调查或是美国贸易法规定的任何调查,企业如果不积极的配合证明自己本身是无罪的,那么他就会容易被调查当局做出对我们不利的裁决、判决。而另一方面还是需要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的一种配合和支持,跟美国政府积极地去协调,施加一定的压力,帮助企业去营造一个更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此外,张汉林也建议,中国企业应该从自身做起,在扩展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切实采取本土化的行动。
张汉林:中国对外开放的30多年,实际上也是欧美的大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走进中国的30多年,尤其是美国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第一天开始就特别的注重本土化战略,在中国树立一个很良好的企业形象。我们的企业可能更关注于业务,关注于盈利的水平规模的提高,可能往往忽略了去对待企业形象的塑造,所以中国企业就很容易被妖魔化、被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