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战苹果完胜三星 国内厂商专利储备警钟敲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苹果和三星在加州圣何塞地区法院的专利侵权诉讼被称作“世纪之战”,倍受世人关注。其实在这之前,苹果和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就在不断上演——苹果VS HTC、苹果VS 诺基亚、苹果VS摩托罗拉等。智能终端方面的国际官司“至今已觉不新鲜”,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苹果公司在专利诉讼中尤其是外观设计和用户界面等方面能够屡次胜出,究其原因,自然和其专利积累密不可分。那么进一步要探究的就是苹果公司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雄厚的专利积累?进而苹果诉三星侵权案以及苹果公司雄厚的专利积累对我国的智能终端企业又有什么影响和启示呢?
苹果公司的专利是如何炼成的?
1.以制造起家,始终重视硬件实力的打造
从根本上来说,智能终端企业属于消费电子行业,是需要一定制造基础的,即便如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已成为市场发展趋势,厂商的硬件能力依然不可忽视。苹果公司具有长期生产PC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经验,其一贯追求硬件和软件的紧密结合。谷歌公司和微软公司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着手增加自身的硬度以同苹果公司相抗衡。谷歌公司在去年正式收购了摩托罗拉以弥补智能终端专利方面的不足,近期又推出了7英寸屏平板电脑。微软公司曾发布了Kin系列手机,目标人群锁定十几到二十几岁的社交网站爱好者,不久前还自主开发了Surface平板电脑,并将于今年10月发售。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谷歌公司和微软公司在硬件和制造方面的先天缺陷使其在产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利积累不足。
2.苹果公司异常重视工业设计
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对于设计的理念是,设计不仅仅是关于产品外观的,而且必须要反映出产品的精髓,设计是工作品的核心灵魂,并最终由外壳表达出来。从苹果公司的内部流程来看,产品设计过程和工程及制造结合到了一起,设计师、产品开发人员、工程师以及制作团队需要通力合作。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设计是被工程技术引领的,工程师们制定产品的规格和要求,然后设计师们再据此设计模型和外壳;然而在苹果公司,这个过程却截然不同,在苹果公司创立之初,乔布斯首先确定了Mac电脑的外壳之后,工程师们才依次制造合适的主板和元件。为了设计出完美的产品,为了良好的用户体验,苹果公司在产品初创阶段,会不厌其烦地频繁修改,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甚至可以不计成本和利润。独特的设计让苹果的产品与众不同并积累了足够的外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利。
3.创始人乔布斯热衷于创新和专利申请
除了管理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外,乔布斯还在公司的众多产品开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iMac电脑到iPod、iPhone和iPad,不一而足。在苹果的专利组合中,共有313项将乔布斯列为主要发明人或共同发明人。相比而言,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仅被列为9项专利的发明人,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的专利也不过十几项。具体而言,乔布斯的名字在33项专利中被列在第一位,表明他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有超过200项专利是由乔布斯与苹果设计主管乔纳森·艾弗共同开发的。企业家或企业领袖对IT公司的影响举足轻重,正是因为乔布斯热衷于创新和专利申请,才形成了苹果公司雄厚的专利储备。
虽然乔布斯参与的多数专利都与产品的外形和感觉相关,但最终苹果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统领地位,绝不仅仅体现在外观设计专利方面,还体现在多媒体、多任务处理、触控设计等方面享有众多专利,尤其是在和触控相关的技术上,苹果公司的专利布局非常深入。
我国智能终端企业亟需加强专利储备
苹果诉三星侵权案对中国的终端企业来说短期内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目前苹果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三星和HTC,智能手机市场九成利润都被苹果和三星占据,而华为、中兴等中国智能终端厂商尚不足以与苹果产生正面冲突。中兴、华为等目前仅占据个位数的利润份额,苹果公司即使再强大也不会四面树敌,至于更为弱小的厂商更不会引起苹果的关注。
但这绝不等于国产智能终端厂商可以高枕无忧了,尤其是那些志存高远、渴望打造知名品牌、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由于几年前中国生产的移动终端几乎全部是以OEM 方式进行,以国外厂商的品牌在市场上销售,因此一般不涉及专利许可问题。随着中国生产的智能终端规模不断壮大和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就会变得“树大招风”,缺乏足够的专利储备将使国内智能终端厂家面临知识产权风险。另外,还有的终端企业设计一些“无用专利”,等到大公司开发产品涉及到该专利时去要求巨额的专利费用索赔等。不过,中国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并对苹果等巨头构成威胁,就需要不断弥补专利方面的差距,专心去做具有广大市场空间和长久生命力的专利储备,改变守株待兔或急功近利式的申请商标和专利然后再要求索赔的做法。
国产智能终端企业应学习苹果公司的专利积累经验。以往是技术重于设计,现在则要凸显工业设计的重要性,需要在产品外观和用户界面等方面去创新。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尤其是企业的领军人物要具有专利意识并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新。对于专利储备,很多时候并不是高精尖才叫专利,往往产品中一个细微的变动就可以成为创新,就可以申请成专利,从苹果公司起诉竞争对手的内容中也可以发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