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将在成都宁波开展试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央行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昨日表示,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在本月16日高票通过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这一标准涵盖支付应用、设备、应用基础、安全等五大类35项标准,正在向相关行政机构报批,最快年底可正式对外发布,将在成都、宁波两地率先开展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的试点。
李晓枫是在上海出席一个论坛时作出上述表述的。他还针对出台中国移动支付标准的背景、原则、思路、目标、技术体系、进展情况以及移动支付标准的热点问题作出详细阐释。
央行在今年4月组织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行卡组织、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厂商、卡商、芯片商、受理终端厂商、认证机构、检测机构等产业链各方成立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编制联合工作组,正式启动移动支付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编制工作组由40多家单位的80余名专家组成。
确定13.56MHz标准
在谈到外界关心的非接频率标准时,李晓枫指出,13.56MHz技术适用于开放的联网通用环境,国内厂商自主创新的2.4GHz可在封闭环境如城市公交或校园网内继续试点应用,但金融行业标准以13.56MHz做为近场支付非接触通信技术的基础。
据了解,13.56MHz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标准,它的辐射范围比较近,使用时要靠近POS机等终端设备。但缺点是这一技术方案需要换手机(目前也有机构在研究直接在卡上附上刷卡功能)、无法穿透金属。2.4GHz辐射距离比较远,七八米甚至到二十米左右都可以感应,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另换手机,只需要换张带刷卡功能的SIM卡。
“金融行业必须使用开放的标准,要和国际接轨,2.4GHz目前在中国知识若干个企业私用的技术,并且几家的技术之间还不可兼容,怎么能够撑起移动支付这个庞大的产业?”李晓枫直言。
关于移动支付的另一个热点问是未来中国的移动支付到底通过SD卡、SIM卡或NFC手机哪一种终端来实现。
“现在支付企业、银行或者投资方都在押宝,谁也说不准未来的趋势,于是就像撒胡椒面一样,三种模式一一投资上马。”某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人此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对此,李晓枫昨日强调,经过上述40多家单位的工作小组的研究,将出台的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对上述三种终端形式都予以支持。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未来移动支付的终端由谁来发行,如果是SD卡模式可能会有银行主导发行,SIM卡模式则是运营商主导,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定是NFC全手机终端的模式,在以后,移动支付功能就和手机里的相机功能一样,成为手机的一部分。”李晓枫表示,手机制造商只要找到认同度高的非金融机构合作,“差不多花两个美元,把移动支付的芯片‘塞’进手机就可以实现了。”
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可参与移动支付
具体到更专业技术层面,李晓枫指出,此次编制的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主要是明确以银行账户、非金融机构账户为基础的移动支付账户之间通过线上移动通信网络以及线下POS等渠道进行资金转移的技术标准,共有35项。
“在这之前,资金转移都是在银行之间发生,但目前已经有197家非金融机构获得支付许可证,其中有32家拿到了移动支付牌照,因此未来移动支付的参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和这32家拿到移动支付牌照的机构。”李晓枫说。
具体而言,此次出台的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将适用于参与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卡组织等,同时适用于芯片、卡片、嵌入式软件、客户端软件、SE应用、非接读卡器、手机终端等产品的制造商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针对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的目标和作用,李晓枫表示,首先必须实现移动支付和金融IC卡资源的整合,目前IC卡已经建成的500万余台POS机、40万台ATM机等受理环境资源须为移动支付所用;其二是要实现“联网通用”,即线上和线下资金流动的互联互通,目前的互联网支付就无法实现这一点;其三是要引推动移动支付安全可信的生态环境;其四是“应用国产密码算法,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