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封杀华为做出不良示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上周发布了华为、中兴有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报告,并建议美国网络提供者应该寻找其他非中国的供货商。这两家中国通讯企业被塑造成受中国政府影响、以不公平手段进入美国市场的“洪水猛兽”。
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一篇专栏文章所说:“这份报告里没有任何事实来证明华为和中兴里的任何一家参与了网络间谍、恶意破坏美国通讯供应链或者对美国企业自由造成威胁,除非你能够对报告里的暗讽、假设进行充分地联想。”
自诩开放、自由的美国频频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保护自己的本土企业,一方面折射出其价值观的失守,另一方面是与当前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大趋势背道而驰。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这么做,无疑是在为全世界做出一个不良示范。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国友说,美国国会的做法是没有正当理由的贸易保护。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还没有完全恢复、中国商品对美国市场持续不断的冲击和美国总统选举的政治需要是他们妖魔化中国公司的背后原因。议员们希望通过这种强硬的方式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的这种做法向世界传递一个强烈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信号,会有损于当前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下全球经济合作。”宋国友说。
有报道称有73名美国国会议员持有美国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的股票,而思科一直视华为是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号召美国企业封杀华为、中兴也是为了满足一己私利的需要。
思科公司曾于2011年对其客户发布了一份长达7页、名为“华为和国家安全”的报告,呼吁其客户远离华为。目前,美国市场占据思科收入的一半以上。专家认为,为保持自己的龙头地位,思科对美国国会持续不断游说,此次报告的出炉与思科的背后努力不无关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说,所有IT产品尤其是远程IT产品多少都会有安全问题。但是,在华为、中兴进入美国市场的过程中,美国将“国家安全”这把剑用得太泛、太滥,欧洲、日本的电信设备商也在美国市场上,安全调查却仅仅只针对中国的企业,明显带有选择性执法的味道。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日渐增多,涉及的领域不再限于以往的能源、建筑等传统行业,已开始涉足众多高科技领域。与此同时,中国投资的地域也不断扩大,已由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扩展为向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范围投资。
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出于“冷战”思维,背弃了其一贯推行的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宗旨,针对中国企业的一些正当投资行为百般阻挠、极力遏制,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所谓的“国家安全”,以此为借口阻止中国企业对相关行业的投资贸易活动,这已成为近期频发的一个普遍现象。
正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教务长约翰·奎尔奇所言:“华为和中兴代表了新的时代: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生产着第一世界的高科技。美国的公司从内心觉得很难适应这一点。”
与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截然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对思科等美国企业打开大门,反而多年来很多方面给予许多优惠待遇。
陈金桥说,中国政府很少有针对特定公司或特定产品进行类似美国这样的贸易保护,爱立信、诺西、思科等通信设备商也从未受到如此严苛的待遇。
据了解,思科于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去年思科在中国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16%。如今思科的通信设备广泛进入中国的商业、教育、政府和家庭通信市场。该公司最近发布的财报称,截至7月28日的2012财年,该公司在中国的网络设备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7%,而全球销售额仅同比增长5%。
观察家认为,当美国在自己最强大、最具全球性竞争优势的高科技领域,也不得不依靠冷战思维的政治手段来硬生生保护自己、打击竞争,正说明了美国担心被赶超的复杂心态。
著名IT评论人方兴东称,这次华为中兴事件最大的启示就是美国和思科价值观的失守,今天的思科需要借助政治维护自己在美国市场的优势地位,标志着已经开始丧失硅谷精神和互联网精神。这种行为得到的是今天短暂的得利,失去的将是长久的未来。
陈金桥指出,这次华为、中兴的际遇将不是句号,石油、能源或者其他行业的中国龙头企业以后也可能遭遇类似关卡。中国企业不能硬碰硬,要学习对方的规则,熟悉对方的法律和市场环境,多雇佣当地人员,找到更多盟友。打贸易战只能是两败俱伤,中美经贸环境的真正改善将为两国企业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