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怕与华为直接竞争 德媒称其“以其他手段打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世界是平的。但平坦的全球化之路上依然有凹凸。
10月9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警告和华为、中兴合作的美国企业另找供应商。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仍然在发酵。对这样一份语焉不详、没有明确信息和证据证明其担忧具有合理性的报告,媒体舆论充满了疑惑。
10月1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题为《电信业密切关注中国》的报道中称,一些电信领域的公司近日收到了一份思科公司发来的不寻常名为《华为与国家安全》的营销文件,这份累计7页的文件日期为2011年9月,文件说,该文档与美国国会10月份公布的“调查报告”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们对华为的担忧在全球蔓延。《华盛顿邮报》这篇文章认为,华为的美国竞争对手是推动美国审查中国科技公司的推动力量。
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政治因素、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因素是此次华为审查事件背后的主因。《华盛顿邮报》的文章,则点出了这一审查时间另一个主要原因:商业竞争和出于商业利益的背后游说。
10月10日德国的《南德意志报》就在发表的“以其他手段打仗”的评论中称,安全顾虑一直是贸易保护主义最钟爱的话题,借保护国家利益而屏蔽掉竞争,而这最后的代价是以更高价格的形式由消费者承担。
如此,思科似乎是在构筑了华为登录美国市场的新一道防线。思科一直将华为视为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2011年华为开启战略转型,从主要向运营商网络提供解决方案,到成立运营商网络、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三大商业板块。企业IT服务市场成为华为的重要战略方向,而这一领域正是思科的“领地”。2011年华为企业业务实现合同销售收入38亿美元,不足思科十分之一,但思科仍然视华为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全球企业IT服务市场规模在万亿美元级,美国是最大的市场。
行业专家断言,如果美国给华为一个公平的进入美国市场的许可,同时美国也可以通过有关机构对华为产品进行最严格的审查,不出3-5年,思科的衰落将是一定的。
实际上,由于危机的冲击,以及高成本等结构性原因,思科的市场份额、思科的公司竞争力已经在下降,并且已经滑下了千亿市值俱乐部。思科已经将阻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当做了可以抓住的最后的稻草。思科似乎不敢与华为直接竞争,而是“以其他手段打仗”。
与华为登陆美国的各种遭遇不同,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思科在中国市场则已经是近10年的无碍扩张。在中国政府、金融、电信、商业企业等领域有大量思科的网络设备。不说商业领域,至少外国企业想入围美国政府的网络服务采购,按目前美国的网络安全管理,是断然实现不了的。
美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安全审查的做法,给我国做出了榜样。已经有很多业内专家呼吁,思科的网络安全产品是否有某种后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中国是否也应该对思科的产品进行安全审查?过去多年思科产品在中国的长驱直入,中国是否已经进行了这种安全审查?
中国的放任和美国的禁锢,构成了两个极端。一端是华为在美国遭遇的一堵难以逾越的“墙”,另一端是思科在中国市场这样的无碍扩张。事实上,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都应该达成国际化共识,都应该执行类似一直的政策,即坚持公开、开放的市场取向、市场待遇,但又要对产品进行极其严格的安全审查。
美国应该对华为的产品进行极其严格的安全审查,但在审查通过之后,而不是莫须有的无证据的担忧之下,应给与华为公正、公平的市场待遇。中国应该继续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和开放的市场观念,但应该对思科的产品进行安全审查。
事实上众多欧洲国家即是如此。他们在对华为产品进行极其严格的安全审查之后,放行华为在欧洲的市场进入,华为以其低价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放大了市场竞争,为各国的消费者提供了福利。
世界是平的,开放的市场和公平的竞争,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商业逻辑。德国《南德意志报》所言的思科“以其他手段打仗”是违背商业逻辑的。作为引领世界的国家,美国应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