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阻止华为报告解读:部分问题短期内无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美方出台阻止华为中兴报告一事正持续发酵。
虽然来自各方的压力不小,但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态度十分强硬,该机构一名委员日前最新言论表示,在美国众议院发布调查报告后,掀起了一波“检举”华为中兴的行为,调查小组正在对新的线索进行跟进。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为何如此执拗?调查报告中究竟是如何说的?下面就结合具体内容及媒体的报道来分析一下。
图片来源:FT中文网
在调查报告中,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列出了五条建议,目前网络上已就此进行了翻译,大概内容如下:
1:美国应继续用审视怀疑的眼光对待渗透到美国通信市场的中国电信公司。美国情报界(IC)必须保持警觉,并针对这种威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外国在美国投资委员会(CFIUS)上的收购或兼并,一旦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应立即针对CFIUS采购协议进行全面审议。美国政府系统,特别是敏感的系统,不应该使用华为或中兴通讯的设备,包括零部件。
2:考虑到长期使用中兴或华为的设备或服务所带来的相关风险,鼓励美国的网络提供商和系统开发商积极寻求其他的供应商。
3:在美国国会的管辖范围内,相关部门应积极调查中国电信行业在贸易中采取的不公平做法,关注相关电信企业,特别是中国继续提供财政支持的重点企业。
4:中国企业应尽快遵循更加开放、透明的贸易要求,采用第三方评估形式提供出一份独立一致的财务信息和网络安全审查报告。遵守美国的法律标准生产,及所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标准。
5:在美国国会的管辖范围内,完善立法,以更好地解决网络通信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平衡电信公司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立法带来更快更合适的标准,在CFIUS审议制定采购协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援引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约翰-奎尔奇(John Quelch)的话说:“华为与中兴代表着一种新现象:一个前第三世界国家在生产第一世界的技术。对此,美国企业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从上述这些建议中即可看出,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显然就难以接受这一点。
这篇评论接着说,禁止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阿尔卡特-朗讯在中国与上海贝尔(Shanghai Bell)建有合资企业,爱立信及其他厂商使用的许多设备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而且,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报告也没有给出华为和中兴从事不法活动的直接证据,尽管报告的某一部分是保密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称,从另一层次出发,以保护主义而非国家安全为分析基础,便得问问华为、中兴在美国备受打压,谁得益最大?读者第一个想到的应是美国电讯及网络器材巨无霸思科。
从美国政情资料看,领导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两位主要成员,于下月众院改选中胜算极高,并无多此一举拿中国当箭靶的必要,惟电讯业在美国政界的“牙力”,是否跟七年前促使中海油败走北美的能源业不相伯仲,政商二道“合作无间”遇敌杀敌,老毕手上并无足够资料以资判断。
不过,保护主义从来都是双向的,当年中海油败给雪佛龙,中国并无对等渠道在能源领域上给美国还以颜色,美国政客若在思科游说下向其中资对手“开刀”,难道北京不能针对思科在内地的业务以牙还牙,令其得不偿失吗?
虎嗅网也发表评论说,不管美国人是的确不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但华为中兴这样的非单一自然人大股东公司,其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在带有审查眼光的西方人那里,很难有说服力,很难让他们承认:这是家正常公司。这是一大部分上世纪崛起、在资本匮乏年代里创业的中国公司走出去后,一旦遭到审查都会遇到的“原罪性”问题。何况华为多年来的员工分散持股(其实就是内部集资)在国内其实也是游走在制度法律的边缘。我们站在企业发展与企业家立场的角度,可以理解任正非们这些年在集纳各种社会资源时的不容易、无奈、苦心孤谐,但当外国审查者不准备理解你时,这些都是被人逮着打、毫无还击之力的软肋。其解决之道,除了从现在开始透明、再透明,在体制与治理上与西方普遍公司体制与治理对接,似乎别无他途。
在西方人有心在中国公司这找事儿时,国有金融体系是中国公司走出去的一个极大声誉与实质性路障。走出去的哪家大公司不会跟银行发生深度关系呢?而中国大公司,不管在国内行事在国外进攻,可以借用的最大金融资源当然是国有银行了。而只要你的主要债权人是国有银行,就会落入戴着有色眼镜的调查机构的口实。当行走于世界的中国公司,其背后的主要金融力量始终来自“国有”,这难免会一直被外人诟病,在它需要打压你、排斥你时,这即是打压与排斥的把手。除了金融关系,还有国内典型的政、党、企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比如企业家成为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代表,这种身份的重叠算什么?中国人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引之为常,而拿出去说总是解释不清。这个问题短期内没有解决方案。
由华为中兴案延伸开来:基于中美两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战略竞合形势,更多欲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特别是在主流产业里会跟美国主流公司形成竞争关系的中国公司,会遭遇只可能比以往更强的游说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