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美国不应将中国公司作为政治祭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的对华为和中兴的非保密报告草案称,华为和中兴的设备可能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风险,并建议美国企业寻找可替代的其他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和中兴随即予以否认,中国外交部也及时回应,希望美国会尊重事实,摒弃偏见。
尽管这份长达52页的报告只是建议,但其指控无疑将加剧华为等进入美国市场的难度。由于该报告未提供华为设备在美被用于间谍活动之有力证据,加之正值美国总统大选期,因此是次基于安全的贸易保护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坦白说,假借安全的贸易阻力,源自信息不透明引发的互信不足、信任危机和相互猜忌。即由于信息透明度不够和信息搜集成本过高,博弈一方因难以捕捉到有效的关键信息,甄别另一方的行为动机和意向,而产生懵懂的安全受到威胁之判断错觉,难以形成典型的默式博弈框架(双方的博弈聚焦点明确),从而导致博弈一方以可能存在安全威胁为由,使博弈结构趋向最后通牒式模式,很容易出现冲突式对峙。
不过,以安全为由的最后通牒式博弈,并非是旨在贸易阻塞,而是发出信息互通预警以倒逼信息流通,降低信息搜集成本,旨在有效对另一方的行为进行消除安全担忧的甄别。可见,若博弈一方提供的信息无法消除另一方担忧,那么很容易加剧互信不足和相互猜忌,进而因误解抬高双边交易成本。如华为和中兴出口美国的设备普遍需在美国官方监督下,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查,业已透射出互信不足和信息流通不畅等带来的高安全性交易成本,是次美国会的报告,只是华为等与美方因信息流通不畅等带来的冲突升级。
鉴于此,当前不论是旨在逐鹿美国市场的华为等企业,还是出于增加中美商贸互信、消除误解之考虑,完善信息互动机制,降低双方信息搜集成本实为当务之急。毕竟,即便美国国会不出具此类误解性报告,单以美国政府的设备检查等程序带来的时间成本,就已对华为等进入美国市场产生实质性牵制。当然,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华为等中资企业提供的信息能否提高双方互信,其依据并非是披露多少信息,而是其提供的信息是否能消除对方的误解和猜忌。即若未提供足以促使对方改变立场的有效信息,不管美国会众议院的报告是否被其行政部门采信,华为和中兴进入美国市场将依旧步履维艰。
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和熟悉美国的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态,尽可能利用有效的沟通机会,向美方传导翔实的信息和数据,降低误解。这次美国众议院的调查,实际上为华为和中兴提供了一个与美国公众和国会交流的绝好公关机会。遗憾的是,美国会出具的报告显示,双方未能有效利用好这个交流机会消除误解。如美国会议员认为华为和中兴在听证会上回答具体问题时“打太极拳”,某种程度上透射出了中国企业需向在华外资学习本土适应力,消除双方文化习惯上的差异。
当前美国以国家安全理由排斥中资企业,虽有浓重贸易保护色彩,但国内需谨慎以阴谋论等予以过度解读,而应持有积极的建信立场,通过完善信息沟通渠道,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务实地消除相互猜忌,增加双边互信。毕竟,畅通信息传导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性风险符合中美双方利益,过度上纲上线的针锋相对虽可释放怨气,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