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亿元的年产值从何而来?“北斗”应用前景广阔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从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传来消息,我国将于明年建成覆盖亚太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另一个与之相关的好消息是,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比较保守的估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年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
4000亿元的年产值从何而来?对此,专家的答复充满自信:来自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无限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当今信息社会,有80%以上的信息与“位置”和“时间”有关。由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具有全时空、全天候、连续实时地提供导航、定位和定时的特点,一经问世就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迅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GPS系统为例,据统计,目前应用已经超过500种,预计今后数年市场仍将以超过25%的年平均增长率发展。
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作为全球卫星导航四大核心系统之一,不但能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还拥有独特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它巧妙地把导航定位和信息传递功能结合起来,使应用者既能知道“我在哪里”,也能知道“你在哪里”。目前,“北斗”系统已在测绘、水利、车辆导航监控、应急救援、气象监测、海洋渔业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
比如,“北斗”为渔业安全生产上了一道“保险锁”。借助北斗星通公司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海洋渔业通信系统,海南省建成了15个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监控平台,通过“北斗”对海上作业的大中型渔船实施安全监控。渔船在海上不但能够利用“北斗”导航,而且一旦发生意外,船主可迅速启动一键报警、短信息互通等功能与渔政部门取得联系,而渔政部门可立刻锁定该船具体方位。作为一项惠民措施,海南省计划用2年至3年时间在全省6000艘大中型渔船上安装“北斗”设备。
又如,“北斗”以中国时间保障了电力畅通。电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确保设备内部时钟的一致性。基于“北斗”的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管理系统,解决了电力系统时间同步应用中可靠的时钟源、全网时间同步管理和远程集中实时监测维护三大难题,有效保障了电力安全。
专家指出,当亚太区域系统和全球系统建成后,中国“北斗”将以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性能进入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家庭,服务全世界。
一边是巨大的市场“蛋糕”,一边是“北斗”卓越的性能和系统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美好未来不断显现。然而,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北斗”由于进入较晚并不为大众熟知,其产业化之旅可谓刚刚开启。当前,全球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转折期,正在经历着三大转变:从单一的GPS系统时代,转变为多星座并存兼容的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时代;从以车辆应用为主体的市场格局,转变为与通信相融合的个人消费为主流市场的新格局;从经销应用产品为主,转变为位置服务为主的服务产业化新时期。
如何推动“北斗”尽快走入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指出,这需要从“示范”和“基础”双方向打通产业链。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积极示范,在行业和区域加大对“北斗”应用推广的力度,尽快形成规模效应。目前这一过程正在顺利推进,交通部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等一批“北斗”行业应用项目已经启动;上海市组建了卫星导航产业创新联盟,主动对接“北斗”重大应用示范项目;陕西省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包含“北斗”在内的卫星应用产业链。
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大核心芯片等基础产品的研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以降低成本,奠定行业和大众“北斗”应用的基础。当前,我国已全面启动了“北斗”芯片和终端的研制,得到了工业部门、研究院所和大学的广泛响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当然,中国卫星导航产业链的形成,最终离不开数量庞大的企业的密切参与。在与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同期推出的“北斗”应用成果展览会上,记者看到,诸如北斗星通、中海达等一批致力于“北斗”产业化应用的优秀企业已经涌现,不少企业的创新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一些企业在产业化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北斗星通公司董事长周儒欣认为,在“北斗”产业化之路上企业应注重两个关键点:一是在核心、基础类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上要舍得投入,二是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三步走”的策略循序渐进地推进应用,即首先切入特殊行业领域的应用,树立起用户信心,然后通过参与示范工程进入一般行业领域,最后走进千家万户。
当然,要使“北斗”真正走向全球应用,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齐心协力,持续不断地探索其应用领域、应用方式、应用价值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