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信业十年发展亮点扫描:小网店带动大就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就业乃民生之本。
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务工难,老百姓创业难……在有着13亿人口10亿劳动力的我国,实现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10年来,信息通信业不遗余力,抓住网络技术变革的机遇加快发展,为扩大就业作出直接贡献:大力扶持产业链发展,2.3万家增值电信企业带动百万人就业;积极搭建平台,2500万农民工受益“务工易”;提供创业舞台,小网店造出千万“饭碗”……
行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许多研究生博士生都找不着工作,我想我一个大专毕业生更是没戏。”正在王先生为找工作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看见了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的招聘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投出了简历,在几轮面试和培训后,他成为朝阳区安苑路营业厅的一名工作人员。“薪酬待遇我很满意,公司还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现在人才市场竞争状况,我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工作了。”
近年来,信息通信业抓住技术变革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研究机构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的4年间,电信业通过宽带建设、服务开发间接带来新增社会就业156万人。到2010年年底,电信业为包括基础运营业和增值服务业在内的279.4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仅2011年一年,固定宽带和3G发展带动通信设备、工程建设和服务开发等环节就为社会提供超过170万个就业岗位。
同时,电信业作为一个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双驱动的先导性产业,无论是市场需求的发展速度还是业务技术的更新速度都快得令人咋舌。每出现一种新的技术或者业务,都需要相应的专门人才来操作,这样就会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2010年年初,3G牌照正式发放一年,当年3G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6万个,累计创造就业岗位67万多个。2009~2011年三年间,通过网络投资、业务运营和聚合业务开发企业,TD-SCDMA产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3.1万个。
然而,电信业自身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杯水车薪。它更多的是通过积极扶持增值电信业的发展壮大,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2002年的6000多家,到目前的2.3万余家,10年间,我国增值电信企业数增加了近4倍。如果按照平均每家企业50位员工来计算,这些增值电信企业就为社会带来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更不用说腾讯、百度、巴里巴巴等大型互联企业每家的员工数都在上万人。
搭建平台扩大就业渠道
“前几年,找工作都靠村里熟人介绍,来回跑好几趟才能找到一份工作,还要花上不少路费。”重庆大足县和平村村民蒋志宇说起找工作感触颇深。在偏远农村,出门成本高,获取信息渠道少,“找一份电焊工的工作至少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蒋志宇回忆道,“两年前,我从同乡那里知道了个新东西,发短信就能找工作,不仅快,还省了不少钱。”
蒋志宇口中的“新东西”就是“务工易”。它把全国范围内的用工信息整合起来,重点针对农民工提供招聘信息,为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之间搭建起信息的桥梁。据统计,中国移动的“务工易”每月提供近450万个招工岗位,每月发布超过50万条招工信息,截至今年7月,累计提供务工服务超过2500万人次。
近几年,就业难、招工难这“两难”并存的现象,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的一种突出反映。而“两难”并存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这就是要解决就业信息服务问题,加强对务工、招工的信息引导。
为此,通信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网络优势,搭建语音、短信平台,对接招工、用工双方的需求。以“务工易”、116114为代表的就业平台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的求职招聘信息在此融汇,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被打破。
除了传统的语音、短信平台,信息服务业还借助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帮助怀揣创业梦想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圆梦。
外资企业的裁员热潮,李贺没能躲过,他决定自主创业。他编写了一个移动终端二维码扫描的软件,可是,一没资金、二没渠道,如何推广让他犯了难。正在他打算放弃之时,中国移动的MM创业计划令他眼前一亮。
“起初,我担心会遭到拒绝,毕竟我只是个人开发者,无法和互联网公司相提并论,”让李贺感到意外的是,“没想到中国移动MM非常公平开放,不仅接纳了我开发的软件,还通过各种方式帮我增加下载量,在收入分成上也充分为我们这些个人开发者着想。”在这种模式的激励下,仅一年时间,在移动互联网的创业之路上,李贺从“单打独斗”的“游兵散勇”摇身一变,成为一家有十几名员工的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与此同时,一系列促就业帮扶工程和孵化项目,也在“遍地开花”。在广东,“爱我中华,创业广东——络创业活动”让普通百姓通过撰写“红段子”、自创小说、短信等方式,拓展网络创业渠道;在湖北,“帮扶就业双千工程”为千余名返乡民工和千余名大学生提供了工作岗位;在湖南,1200万元“湖南青年创业就业基金”和“动感地带校园千万创业基金”帮助青年就业、创业……
电商繁荣开辟就业新途
近几年风生水起的电子商务,为就业创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浙江丽水市遂昌县盛产竹笋,《舌尖上的中国》开篇便不吝笔墨介绍其鲜美。但是,受限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这里的笋农一直没有找到顺畅的销售渠道。2010年3月,遂昌县成立网店协会,帮助当地笋农在电子商务模式上找到了突破口。目前,该县网商数量已经超过1200家,经营者既有78岁的长者,也有回家创业的大学毕业生。
跟遂昌走着同样发展路径的城镇,在中国越来越多。浙江省义乌市青岩刘村的村民经营着约2000家网店;在江苏省徐州东部的睢宁县沙集镇,1500多户农民开办了2000余家网店,创造了被人们啧啧称道的“沙集现象”;河北省清河的东高庄村是个只有400多户的小村子,75%的农户从事羊绒纱线与制品的网络销售……
拿锄头的手,一样可以拿鼠标赚钱!被改写的,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就业数量,更是一种就业理念。[!--empirenews.page--]
“淘宝网要在5年内实现100万就业机会。”2005年10月,淘宝网总裁陆兆禧“夸下海口”,引来了阵阵质疑。
IDC的统计数据打消了这种疑虑。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物价状况,把月收入2000元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截至目前,淘宝网创造了270.8万个直接且充分的就业机会,同时为支付、物流等行业带来766万个间接就业机会。
在实现公平就业上,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更是一马当先。
成都21岁脑瘫小伙龚苏用筷子在键盘上打字,通过在淘宝网店售卖充值卡,实现了自力更生;西安姑娘张宝心虽然不能行走,但却通过淘宝平台实现了网上创业,3年汗水换来5钻网络服饰小店“利依服饰”,同时还帮助他人实现了就业;被称为“无腿哥”的骆润法带领5位残疾朋友组成了淘宝创业团队,去年的利润近40万元,他感慨地说:“对于我们这些‘特殊分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从社会获得金钱上的救助,而是通过某种途径获得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90万人,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400万人。这10年,信息服务业不断创新就业方式,让百姓“敢创业”更“能创业”,帮助他们实现了从“找饭碗”到“造饭碗”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