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上的平淡——记原邮电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朱高峰,77岁,中共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邮电部第六研究所总工程师、邮电部副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等。他负责总体设计的我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担任邮电部副部长期间,他分管电信、邮政、外事、财务和计划等工作,在推动我国电信经济和网络学科的发展、电信全国自动电话网建设、邮政中心局体制网络建设、电信维护体制改革、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有颇多建树,为我国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朱高峰不仅紧密跟踪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还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和工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曾组织并撰写了《邮电经济与管理》、《产业大观》、《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私人轿车与中国》等涉及多个领域的专著和论文,为我国的通信事业和多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工作生活格言:实事求是,平平淡淡。
填补国内空白,打破洋人的技术封锁,甩掉专家的紧箍咒……在中国通信的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他,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不断登上新的高峰。说起那些不平凡的往事,谈起那些虽然苦涩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日子,他和有些成功者不同。他没有侃侃而谈的兴奋,没有兴致勃勃的复述,更没有丝毫想炫耀的欲望,总是平淡地说,不是我一个,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脸上甚至连一丝兴奋得意的微笑都没有,平静得像无丝毫波纹的一潭清水。
他说自己喜欢平淡更希望平淡。这位硕果累累、与众不同的77岁老人,就是原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
其实,喜欢平淡的朱高峰一生都不平淡。他那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脑子快的“四快”性格,使他无论在哪里都会有不同凡响的动静。也许他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平淡过。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国内空白
谁都知道,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可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就被卡过。
1958年,被选送到原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学习的朱高峰毕业回国。当时,我国的通信设备从全部进口转向自己研制,载波机从3路、12路到60路的研制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学成归来的朱高峰被分配到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废寝忘食爱钻研的他很快成了单位里的中坚力量。
国际风云变化莫测,中苏关系恶化。原计划电缆60路载波系统重要的京汉干线部分由苏联承建,可他们却毁了约,专家也急急忙忙地撤离了,不仅承建项目成了泡影,就连应该供给的设备也不再提供。没有设备,正在进行的通信工程只能停工。情急之下,国内厂家仓促上阵,但制作出的载波机串音多、噪声大,质量不合格,无法投入使用。
难道就这样让人家卡着我们的脖子、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吗?听到这个消息,正在绘制图纸的朱高峰表情严峻,把手中的笔握得紧紧的。心中波澜起伏的他,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将60路载波系统研究出来。很快,年仅23岁的朱高峰,带上行李率领一批不服输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坐落在石家庄郊外的一个农村机房,开始了艰辛的试验和攻关,这一干就是5年。
那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物质极度匮乏,连吃饭都要凭粮票定量供给。虽然朱高峰他们从北京带去了自己的定量粮票,但在当地却买不到米面,只能弄到掺了大量沙土、颜色发黑的白薯面,吃在嘴里嘎吱嘎吱地硌牙,难以下咽,每次吃饭就像过关。有人开玩笑说,饭比药还难吃!这样的饭,虽然朱高峰也觉得不好吃,但却不那么痛苦,因为争分夺秒的他,经常是边吃饭边看材料,边琢磨,有时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把饭吃完的。不少人吃了这样的粮食,胃肠不适,身体乏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夜以继日地攻关研究,终于找到了串音多、噪声大的解决办法。接着他们又对设备不断进行改进,使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要求,并成功投入使用,从此结束了外国人卡我们脖子的历史。
1969年,60路载波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通信需求,主干线路急需扩容。发展1800路载波成了摆在通信人面前的新课题。已经是邮电部第六研究所总工程师的朱高峰又向中同轴1800路载波系统发起冲击,担起了总体设计组组长的重任。
这又是一个开拓性的课题!那时我国只有60路载波机的实践经验,要上1800路载波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困难重重。经过艰苦攻关,朱高峰带领设计组成员在四川眉山做出了我国第一套中同轴1800路载波设备!经测试,这套设备质量高、噪音小,各项指标全部达标,达到了发达国家大量实用设备的水平。
成功了,成功了!
面对巨大的成功,朱高峰没有时间举杯,没有闲暇庆祝。他们将成功化作新的动力,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对设备的测试、改进,改进、测试中。经过不断完善,他们很快将设备安装在北京-武汉-广州等干线上,成为我国光缆大规模使用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长途通信网中的主干线路。
1975年该系统经鉴定定型。朱高峰依然没有搞什么庆功宴,又默默地带领着同志们投入到中同轴4300路载波机的研制工作中。经过不懈努力,他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同轴电缆4300路载波通信系统研制成功,彻底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通信技术的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洋彼岸中国精英被称“3S”
五语部长别具一格育人才
注重人才培养的朱高峰,自己就是个人才,他学习的故事曾是邮电系统内的一段传奇。不说他上学时的努力,不说他留苏学习时门门功课5分的好成绩,也不说他熟练掌握了英、俄、法语后还不满足,又自学了德、日等外语,就说他当了副部长以后,仍然坚持学习,就是出国,也与众不同。别人都爱带些“国内短缺”的稀罕物,朱高峰的行李箱里,却总是装满了他争分夺秒搜集整理的外国资料和沉甸甸的书籍。
走进他家20平方米的书房,东西两面墙前各有一溜贯穿南北、顶天立地的书柜,有到图书馆的感觉。书柜里的书“摩肩接踵”,所有缝隙都插进了书,似乎再多一本也放不下。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位专家部长涉猎的范围竟如此之宽泛:有科幻类的小说,有轿车类的研究,有社会学方面的论著,还有时下流行的大众读物,更多的是通信类、趋势类的书籍,而在他的办公室,书更是屋中的主角,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在书的包围中,一向显得有些严肃、不苟言笑的朱高峰,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就像一个精力充沛、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的大男孩,饶有兴趣地谈论着各类书籍的妙处,还时不时地开玩笑说,现在都out(落伍、跟不上潮流)了,接着是开心的笑。[!--empirenews.page--]
长期以来,与时俱进、不辍学习的朱高峰,对人才的培养自然也格外重视。在当副部长期间,他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故事更是不少。特别是1994年的那次对通信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才选拔培训活动,更是令人难忘。但当笔者问及此事,朱高峰却平淡地说,那是邮电部的发展大策,我是执行者之一。采访那个时期的经历者,人们依然记忆犹新:“朱副部长会5国语言,那年在出国人才培训选拔班上,老人家洋洋洒洒,一口气做了两个小时的英语动员报告,一下子把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学员都给震住了!”提起人才的选拔培养,那年参加过选拔培训的人,对那场别开生面的选拔至今难忘。有人甚至把那次活动喻为“邮电系统人才选拔培养的一段传奇”。
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波澜起伏,小步慢跑的中国邮电通信事业,发展步伐快速提升。短短几年就建成了世界上程控化数字化比例最高、网络规模最大的电信网,彻底甩掉了摇把子。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在各地通信部门调研,所到之处呈现出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景象,这让他很是振奋。但是,他还发现,在电信业务规模发展、通信技术快速升级换代的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远远跟不上通信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缺少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省局一级的领导明显出现了断层。各省市区邮电管理局的领导班子大多是80年代初配备的,经过10年的发展,大部分已接近到期,有的甚至超龄,到2000年,现任领导都将退出一线。到那个时候怎么办?朱高峰的脸上流露出淡淡的忧虑。
他将自己的想法带到部里,提出着眼全球经济和电信技术演进发展前景,主导21世纪中国通信的未来,培养造就一支跨世纪人才队伍的想法,这也成了部领导的共识,邮电部党组决定开展一项浩大的世纪人才工程。
恰在此时,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AT&T在与中国建立长期全面合作的基础上,与国家计委、邮电部等部门签署了人才培训、建立贝尔实验室等10个领域长期全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邮电部党组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培养一批懂业务技术、有经济头脑、善经营管理、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以适应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朱高峰则成了这一行动的沟通“大使”。很快,在朱高峰的带领下,部人事司、教育司、外事司的领导,开始与AT&T中国业务部接洽,实施全面合作谅解备忘录内容。
1994年3月16日,朱高峰乘上一架波音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腾空而起,向大洋彼岸的美国飞去,与AT&T的高层会晤,商洽培训事宜。经过两天紧锣密鼓的谈判,双方约定,中国邮电部派高级电信管理人员赴美培训,分三批进行,共计45人。
谈判圆满结束,回到下榻宾馆的朱高峰却难以入睡,他思考着下一步的工作:选派什么样的人去?怎样才能选拔出真正能学有所成的通信人才?思考良久的他突然有了主意:回去后马上搞一个中青年干部选拔出国培训考核班,一律用英语授课,听懂了,才可以去。听不懂的,去了也白去。夜已深,朱高峰床头的灯依然亮着……
此次行程,朱高峰一行除去美国与AT&T进行谈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第一届世界电信发展大会。
在世界电信发展大会上,中国通信的高速发展成为会议上的一大亮点。但在各个论坛的交流中,总体英语水平较差的中国代表因为语言障碍,表现较为沉闷,外国友人说中国代表是“3S”:一见面是smile(微笑),一开会是silent(沉默),谁都不发言,最后就是sleep(睡觉)。外国代表虽然是友好的玩笑话,但朱高峰却感到语言障碍的压抑,他又想到将要选派人员到AT&T进行培训的事,在心里默默说道,这语言关一定要过,以后我们再参加这样重大的国际会议,一定不能再当“3S”!
按计划第一批培训人员在7月出发,年内要完成三批培训任务。4月26日,由邮电部外事司、人事司、教育司联合举办的邮电部高级电信管理人员选拔培训班在北京郊区的雁栖湖电信职工培训中心开课。
“Good morning,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早晨好!)
会5国语言的朱高峰副部长站在讲台前,用一句流利的英语与大家打了招呼。随着这一声问候,选拔培训也拉开了序幕。
“到2000年,中国的电信网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网,还要积极同国外进行交流。但我们目前能集管理、技术和外语于一身的电信管理人才很少,根本无法适应形势需要。尽快培养一代新人已刻不容缓……”朱副部长一口气用英语讲了两个多小时的动员报告,课堂上静极了,学员们似乎连自己的心跳都听得到!
随后几天,政法司、电信总局、外事司的领导、研究院的专家和美国AT&T驻京办主任也纷纷走上讲台,全部都是英语授课。
……
雁栖湖的突击选拔考试,选拔出15人可以直接出国培训。另外还选拔出英语基础较好的六七十人到南京邮电学院进行强化英语训练,培训结束后再经过考核选出30人分两批送到AT&T进行培训。通过这次考核,邮电部发现了一批人才,各地通信部门的有志青年,以此为契机,在学专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外语的学习,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从此中国通信业精英的足迹遍布美国、英国、瑞典、德国、韩国、日本等世界各地,一批批中国通信一线的年轻人频繁出现在世界一流的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公司,综合素质迅速提升。让朱高峰欣慰的是,自此在世界性的高峰论坛、学术交流等重大活动中,活跃的中国通信业代表再也不是“3S”了!
其实长期以来,朱高峰对人才的培训培养由来已久,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不辍的朱高峰,总是放眼世界,以超前的发展意识面对通信现实。刚到邮电部工作不久,他就发现基层管理者素质的提升跟不上世界通信发展的速度。虽然暂时可以应付,但不是长远之计!那些日子,无论是出差开会,还是下去调研,只要时间来得及,他都会深入基层,了解他们生产、经营、管理的思路和遇到的难题。基层领导希望提升素质的呼声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积极倡导开办县邮电局长培训班,并予以实施。很快全国两千多名县局长,被分期分批地送到北京进行培训。让这些县局长没有想到的是,朱高峰副部长还亲自走上讲台,给他们讲课。一向给人严肃感觉的朱高峰,在讲课时平易近人,从生产、经营、管理到世界通信发展的趋势,在课堂上他深入浅出,有理论,更有实际经验,开阔了县级领导的眼界,为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朱副部长的学生满天下,挑起了邮电通信发展的大梁![!--empirenews.page--]
如果说选派优秀人才出国培训,为中国通信业界的“后备军”打开了一扇窗户、开阔了视野,那么大规模地培训县级领导,则为通信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事求是:说真话说出来的副部长
1982年的春天,朱高峰被任命为邮电部副部长,那年他47岁,成了当时邮电部最年轻的部领导。消息传出,在人们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年轻有为、专家型领导的同时,也有人开玩笑说他是说真话说出来的副部长!
这话虽然是句玩笑,但在当时的邮电系统,朱高峰“不留情面”、敢说真话却是出了名的。
那年,朱高峰带领技术人员顽强攻关,研制出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试验系统,但在北京-天津线路上试验的近一年里却发现了不少问题。小结会上,试验队在向上级领导汇报时只说成绩,回避问题。领导兴致勃勃地听着,脸上是赞许的目光。但作为总体设计组的负责人、从不好大喜功的朱高峰,却在汇报时实事求是地讲了大大小小十多个问题,这一出人预料的举动,让与会者感到震惊。其实,朱高峰在发言前也思考了很多。在那些拼搏的日子里,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遇到的困难都历历在目,他和他的同事们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取得的成果也确实很了不起,他理解汇报人和同志们的心情,他知道,对于研制者来说,拼搏了将近一年研制出的系统,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宝贝,哪有父母愿意说自己的孩子不好的呢?!也许,他可以不说系统的不足,那样的话,系统就会进入安装调试阶段,他们的功绩也越发显得重大。而说了不足,特别是如果有关键性的问题,就会继续停留在研究试验阶段…… 但在朱高峰眼里,成绩是成绩,有问题必须面对。他认为,科学技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在科研的道路上,如果不实事求是,一定会有不堪设想的后果,受到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惩罚。朱高峰的发言让会场上的气氛一下沉重起来,也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反复讨论后,会议决定继续试验,把问题摸清搞透。会后,朱高峰又带领着大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改进,没多久一个自己研制的高质量的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系统,在北京-上海全线进行了安装调测。让朱高峰和他的同事们欣慰的是,把发现的问题在研究试验阶段进行处理后,下一步骤的安装调试阶段比较顺利地得以通过,结果,不但研制出的系统质量高,而且缩短了整个工程的时间,提前完成了任务。
这只是朱高峰许多敢讲真话故事中的一个。长期以来,实事求是的朱高峰,不管是面对上级领导,还是普通一兵,都以科学为依据,大胆讲真话。有人觉得他说真话得罪了上级领导,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敢说真话的男子汉,一路走来,竟从技术员、工程师、研究所总工,升任邮电部副部长,成为当时邮电部最年轻的部级领导。
朱高峰不仅敢说真话,还敢想敢干。至今不少老同志说起当年朱高峰“甩掉紧箍咒”发展长途自动化的事情还感慨万千。
1982年朱高峰到邮电部担任副部长后分管电信工作。担任部领导以后,他转变角色,迅速从一个专家型技术人员转变为管理型领导干部。
当时全国固定电话只有234.2万户,市内交换有一半左右还是人工的摇把子。长途线路2.6万路,自动和半自动交换机只占13.3%。全国邮电业务收入一年才20多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5%~6%,而邮电职工有60多万人,劳动生产率极低。社会上的反映是电话装不上、打不通、通不好,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迅速提高通信能力,朱高峰对电信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自动化改造。
“在电话普及率不到10%的情况下是不能搞长途自动化的。”这是苏联专家的结论。而当时的中国,电话普及率连1%都不到。苏联专家的这一结论就像一道紧箍咒,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如何进行自动化改造成了摆在中国邮电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没有先例,更没有可借鉴的资料。但朱高峰没有停留在教条上,他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天涯海角,对中国的通信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大胆对专家的观点提出异议,最后他抛开“紧箍咒”,根据我国地区之间不平衡的特殊情况,在较发达的地区逐步推行长途自动化,积累经验后,又推向了全国。1990年拉萨开通了长途自动化,从此,中华大地实现了省以上的长途自动化,全国有300多个城市和700多个县有了长途自动电话,而当时全国电话普及率还未达到1%,打破了原苏联专家的理论。
1994年中国成立中国工程院,朱高峰不仅当选为首批院士,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副院长,协助朱光亚院长进行工程院的初创工作,同时按中央要求离开了邮电部,自1994年起连任两届副院长至2002年卸任,目前仍担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建院初期,朱高峰带领团队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还通过几次数量较大的增选活动,把多年来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吸收到院士队伍中。
到工程院工作后,朱高峰接触的面更宽更广了,对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他从不凭老经验或凭空想象发表意见,更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每次他都会坚持弄清情况,分析研究后形成自己的意见。他倡议、组建了工程教育委员会并任第一任主任,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报告和建议;力推成立了工程管理学部,促进了中国工程管理的发展。在工程院工作期间,朱高峰对知识经济、技术创新、信息化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科技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和电信体制改革等方面大胆发表了自己调研后与众不同的见解……长期以来,他敢于发表与社会上主流意见不同的见解,在多个项目的研讨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影响力,获得了较高的威望。他常说,如果我们这些人都不敢讲真话,那能讲真话的人就很少了!
从技术员到总工程师,从邮电部副部长到工程院副院长、协会理事长,无论是在基层搞技术还是在高层做管理,朱高峰始终如一,坚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这已经成了他的一贯作风。在担任邮电部副部长的12年里,他不仅深入基层获得第一手资料,还实地办公解决问题。十几年里,这位爱下基层的部领导,去过了全国300多个地市、上千个县市,有的地方连当地省邮电管理局的领导都没去过,也许这就是朱高峰敢讲真话的基础。
岁月,会磨去山石的棱角,年龄,会使人变得圆滑,但朱高峰还是朱高峰!如今,已是77岁高龄的朱高峰坚持锻炼,快乐工作,精神矍铄。除了出差,他仍在工信部的办公室上班,老骥伏枥、笔耕不辍;实事求是,作风不改。他每年还在北京邮电大学和清华大学带博士生,并把实事求是的作风传承给一代新人。[!--empirenews.page--]
记者手记
简洁的家,平静的生活。虽处闹市,但到了朱高峰的家就仿佛远离了喧嚣,远离了浮躁。
采访朱高峰有太多的无奈。许多次,记者探究他的成功奥秘,他总是不说自己却夸赞别人;请他追忆轰轰烈烈的攻关往事,他轻描淡写,几句结束;对于记者引导性的提问,他能两个字回答的绝不说三个字,简捷得不能再简单……凡此种种。记者只能进行大量的外围采访,以补细节不足。
采访让记者惊讶。过去的传言,如今说起来却有了另一番味道、另一种意境、另一道风景。
曾几何时,见朱高峰副部长是令一些地市县局甚至是省局领导感到紧张头疼甚至“恐怖”的事情。如果问他们最害怕谁来视察工作,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朱高峰。
提起这个话茬儿,一些当年接待过朱副部长考察、陪同他搞过调研的人,现在依然对他的严谨、智慧、聪明特别是像他这样一个掌控着全局的大领导竟能对基层的许多情况很熟悉甚至当你汇报有误时他会当即指出的情景感慨万千:虽然他的声音不大,态度也算平和,但却让人汗颜!
有人不无敬佩地说,朱高峰是一个脑子像计算机、无法糊弄的家伙。你不学习,你不尽快成为内行,你就无法过关,无法挺胸抬头,理直气壮地坐在这个位置上当领导!看,言谈中竟用了“家伙”二字。但此 “家伙”却区别于彼 “家伙”。如今他们口吐“家伙”二字,是因为无法用其他词汇更能表达对这位严格严谨求实的老领导的敬佩之情、感激之意了!
也许朱高峰的每次到来、每次出现,对当地的企业、领导来说,都是一次无形、无题、无纸、不设考场的考试。为此,在他到来之前,有的领导会像备战高考一样找资料、背数据,认真准备“功课”,甚至饭不思、觉不睡,连续几天夜以继日地学习。指标是什么,技术上的问题是什么,经营管理中的困惑是什么……因为朱高峰的脑子就像一台计算机,你要是说的不对,他会当即给你指出来……朱高峰每到一处,都会让不少地方自觉不自觉地掀起一个不小的学习热潮,不少地方还以此为契机,把这种学习坚持了下去。一些基层领导就是经过他的检查、问话“风波”后,坚持学习成为行家里手的。尴尬是一时的,收获却是长久的。特别是那些受过朱老“折磨”、半路出家的、非专业出身的一把手、二把手,经过努力尝到了甜头。不少人感慨:“是朱高峰使我们成了行家里手,成了通信行业的专家型领导。”
这话不假,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不少经历过“朱高峰”的人,深刻地体会到这点,逐渐地理解了他,也更加尊崇他。如此效果,也许连朱高峰自己也没料到;这样的结果,足以让头戴多年“恐怖”字样帽子的朱高峰感到欣慰。
当年的严格,今天的感慨,让我们悟出了许多道理。
写到此,放下笔,但记者的心依然不能平静。他叫高峰,但却崇尚平淡。的确,他生活简单,办事低调,不愿张扬,但在事业上他却敢于担当。当祖国呼唤、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从未平淡过,也从未低调过。这就是朱高峰,一个生活平淡,但激情满怀,心中装满责任的前辈!
朱高峰是老一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通信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个让人惊叹的成功,一个个锲而不舍的攻关传奇,还有那永远的责任、使命和激情,特别是老一辈的那种求实务实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批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一切都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永远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