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的轮回:PTN与GoTa的国际标准路径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2月14日早间评论(桑菊)GoTa是由中兴通讯领衔开发的专业数字集群标准,2008年经工信部批准成为中国的行业标准;PTN则是由中国移动主导的分组传送网技术,并在现网中得到了超过50万端的部署。
按理说,这两种技术之间基本上没有交集,但现在却被“撮合”到了一起,因为他们基本上在同一时间成为了国际标准。其实与这两者基本同时“晋级”的,还有武汉邮科院主导制定下一代网络深度包检测技术。
十二年的轮回
在中国人的习惯中,十二年算是一个小轮回。这个轮回的起点,可以从TD-SCDMA正式成为国际标准算起;而这个轮回的终点,则可以用PTN、GoTa和DPI来终结。
在这个轮回起点的2000年,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基本上处于七国八制的状态,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民族企业也刚刚处于起步期,莫说在国际市场中没有话语权,就是在本土市场也是处于跟随者的角色。
甚至作为这个轮回起点的标志性事件,TD-SCDMA成为国际标准也不并完全依靠我国产业界的力量,而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比如处于国际两大阵营势力平衡的考虑。因为在老外们看来,就算是TD-SCDMA成为国际标准,那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中国根本就没有能力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
但在这个轮回的终点,我们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已经占据了接近40%的国内3G市场,虽然其中存在一些水分;依托TDS发展而来的TD-LTE技术也成为了全球4G标准的重要分支,并在全球得到了相对广泛地部署。而技术标准话语权增强同步的是,以中兴、华为等为代表的设备厂商已经开始在全球收获份额,并对老牌设备厂商形成了强势挤压。
的确,产业链某一层面个别厂商的崛起,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这个轮回中,我国(包括台湾)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芯片到终端,再到设备和测试仪表。
崛起路径探析
PTN和GoTa的国际标准之路,也体现了我国通信产业两条不同的崛起路径。
其中,PTN是由内到外,先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制定完善的企标系列,然后以测试和应用推动技术成熟,形成绝对的优势成为事实的工业标准,进而通过产业和企业影响力推进行标和国际标准的制订。这恰恰是全球通信行业传统的优势设备商和运营商最常用的技术主导模式。
截止目前,在国内,中国移动已布署50万台PTN设备,深入到了全国每一个地市,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PTN应用运营商。而在国外,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运营商选择PTN改善其网络。
纵览PTN技术研发和产业开拓的整个历程,由中国移动主导,联合其他运营商、设备供应商一起完成了多个全球“首次”突破:包括首次实验室验证测试、首次现网试点、首次现网大规模应用,首次PTN互通测试等。每一项技术从研发、测试到应用推广都历经多重检验。
GoTa则是建立在成熟技术之上的二次创新,将公网技术带入到集群通信应用中。其依托3G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具有较大的技术和业务发展空间,适应向未来宽带集群、多媒体集群演进,可满足集群通信未来发展的需求,通过提供公网集群业务和专网集群业务的统一,提高网络综合竞争能力,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入网,创造更多运营收入。
正如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谢大雄所指出的,“除了经济安全及通信的战略意义外,GoTa技术预计也可以为软硬件开发企业、数据应用、集成企业等整体产业链带来10亿到40亿人民币的收益。”目前该技术已广泛推广到挪威、捷克、波兰、俄罗斯、加纳、摩洛哥等40多个国家,应用于包括医疗、海关、城市执法、港口、物流、建筑、交通、林业、出租、工厂企业、个人用户等100多个行业,全球商用部署超过300万线。
殊途同归,无论是运营商的产业链式创新,还是设备厂商的应用性创新,他们都用实际行动贯彻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中国自研通讯技术走向国际舞台。对于创新者,我们应该给予最大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