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运营商如何应对移动社交软件的冲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软件的井喷式增长,业务量甚至有超越传统短彩信业务的趋势,使得国内电信运营商深感恐慌,同时,行业内一些市场研究机构甚至列举出一些数据,试图证明移动互联网社交通信业务正在吞噬运营商的传统业务收入。一时间,电信行业内笼罩着“狼来了”的恐慌。
然而,互联网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冲击影响并非只在中国,事实上全球皆如此,部分发达国家由于电信市场开放较早,使得这种冲击的力度甚至远超过国内的情况。
高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的韩国市场
韩国移动通信市场是全球领先的市场之一,其移动互联网行业尤为突出,经常被用于标杆学习。
截至2011年年底,韩国移动市场渗透达到107%,属于用户高度饱和的市场;与此同时,韩国移动通信市场也是一个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市场,3G和LTE网络渗透率全球领先,以SKT为例,截至2011年年底,其拥有1900万WCDMA用户,690万CDMA用户以及60万LTE用户和10万的WiBro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超过95%。
此外,韩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也非常迅速。归功于iPhone和韩国本土的三星Galaxy系列智能的流行,截至2011年底,韩国拥有2260万智能手机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43%。
正是由于3G等移动数据网络和智能终端在韩国的高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业务得以迅速地发展,而其中部分移动互联网社交通信软件也得到了爆炸式地增长,在运营商的短信、彩信甚至语音业务方面形成较大的替代威胁。
移动社交软件吞噬 运营商市场
韩国互联网振兴院(Korea Internet Security Agency)在关于智能手机使用习惯的调研结论能够很好地对韩国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社交通信业务的现状进行描述和总结。
调研显示,韩国的智能手机用户中有79.2%的人用过移动互联网社交通信软件,而在此基础上又有71.9%的社交通信软件用户每天使用多次,这么高的使用率充分地证明了韩国市场上移动社交软件的高粘性。但也正是这种高粘性对移动运营商带来大麻烦。同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有68%的移动社交软件用户表示自从他们开始使用这种软件后,减少或者大大减少了短信业务使用量,只有14%的移动社交软件用户表示他们的短信业务使用量有所增加。
移动社交软件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移动运营商的相关业务使用量和收入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和冲击。自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韩国的移动运营商就已经发现短信业务使用量下滑的趋势。到2011年第二季度,KT发现,同比上年其短信业务量减少了26亿条,而同期LG U+的短信业务使用量则减少了10亿条。在相关业务收入方面的同比减少则更是引起运营商的恐慌,KT在11年第二季度发现其短信业务收入同比上一年度减少3000万美元,而SKT和LG U+的这一数据则分别为1200万美元和800万美元。此外,这一数据还有进一步放大的趋势。
四项策略 应对移动社交软件冲击
韩国移动运营商应对移动社交软件冲击的策略主要可以归结为四大类:第一,发布运营商自己的移动社交软件;第二,推出有条件的免费短信业务;第三,推出可互通的基于RCS的IP通信业务;第四,收购移动社交软件企业。
在面临来自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免费移动社交软件的巨大冲击时,韩国的移动运营商第一反应就是发布自己的移动社交软件。SKT电信发布了自己运营的社交通信软件NateOn Talk,KT则发布了自己运营的olleh talk软件,这两个业务的功能与韩国主流的社交通信软件Kakao Talk基本类似。此外,LG U+发布的Wagle market除了提供移动即时通信服务之外,更多的还在上面加载了社交网络服务。
此外,KT还推出了有条件的免费短信服务。2011年7月,KT与风险投资投资公司SayM联合发布了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应用FreeSMS,这款应用允许用户每个月免费发送300条短信,而运营商则主要通过客户端上的移动广告和联合营销获益。与基于IP的移动社交软件不一样,这款FreeSMS应用可以将短消息直接发送到所有手机,而不需要对方安装相应的软件。
另外,在面临移动互联网OTT企业冲击时,韩国运营商还选择了抱团取暖的策略。2012年7月,SKT、KT和LG U+这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一款基于RCS的移动通信软件服务(RCS是GSMA提出的关于基于IP的多媒体业务的行业倡议)。移动社交软件在功能和整体用户体验上都超越了短信,而运营商推出的RCS业务则有望超越这些OTT企业的移动社交软件。RCS除了具备所有社交通信软件的功能和优势之外,它还可以实现在不同运营商的RCS之间的互通,避免形成孤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策略之外,韩国的运营商还使用一个比较极端的策略,即直接收购领先的移动社交软件企业。2012年4月,SKT的子公司SK Planet宣布收购移动社交软件企业Mad Smart,而后者旗下的流行的移动社交软件TicToc则被纳入SKT的消息业务产品组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