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谷歌“股王”相争:一蹶不振和乘时而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3月5日,周二。美股近日虽反反覆覆,未能一鼓作气更上层楼,但年初以来,道指升逾7%, 标普500亦录得约6%进账。相形之下,纳斯达克100指数期间仅微升2.9%,明显落后。究其原因,苹果并非道指成分股,在标普500指数中权重远不及纳指,苹果股价在华尔街稳企五年高位的当下持续寻底,今年以来急挫二成,纳指焉有不受其累之理?
被苹果连累
欲一探个中利害,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把纳斯达克100指数一分为二,甲按市值分配权重,乙则100只成分股权重均等,看两者表现有何差异。迄3月4日美股收市,甲就如前面所述,微升2.9%;乙上升7.6%,非但跑赢标普500指数,连道指亦得俯首称臣。换句话说,只要降低苹果在指数中的影响力,科技股整体表现绝不失礼。
苹果雄风不再,Google强势回归。2008年,两大科技巨头市值旗鼓相当,皆在1500余亿美元水平,但投资市场一度奉苹果为神明,基金大户无不重仓捧场,时至2012 年初秋,苹果市值已三倍于Google,高见6580亿美元。然而,花无百日红,强如苹果亦不例外。基于人尽皆知的原因,苹果股价接连下探,市值在五个多月间足足蒸发了2600亿美元。
苹果一蹶不振,Google却乘时而兴,年初以来前者股价下挫二成,后者却上升一成三,此长彼消,两股市值从去年9月相差3200亿美元,大大缩窄至目前的1270亿美元。Google得气势之助而对手后劲不继,苹果股坛一哥地位是否能保到年尾,看来得问过Google。
大萧条时代思维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著名对冲基金经理David Einhorn对苹果“死守”现金深深不愤,循法律途径“讨回公道”,首回合交锋便令苹果吃了一个小亏。
Einhorn的控诉,源于其口中苹果展现的“大萧条时代思维”。
言下之意,苹果坐拥逾千亿美元现金,却不思进取,迟迟不作对公司有利的投资,在现金缺乏出路下又拒绝将之归还股东,当真岂有此理。他建议苹果发行5000亿美元年息4厘的优先股,为股东释放每股高达320美元的价值。
却其实,现金苦无出路的又岂止苹果?若说Einhorn口中的“大萧条时代思维”适用于苹果,其他在股东压力下天天盘算怎样利用手头现金do something的大型企业,处境跟Apple何分别之有?
2000年,科网泡沫处于沸点,当时的“股王”思科市值高达5550亿美元,与目前市值4100亿美元的苹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十三年前,思科营业额约190亿美元,仅及去年苹果营业额1/8。然而,这只“过气股王”在研发上的支出,2000年达27亿美元,跟苹果去年花在R&D上的34亿美元相差不远。
纵使如此,泡沫时期思科持有的现金仍达200亿美元,跟今天的苹果虽无法相提并论,但足与2000年190亿美元的营业额看齐。在那个时候,大家可曾听过思科股东满腹牢骚,群起逼其归还现金?
十三年前与今天的分别,我看是科网狂潮“假”的虽“真”不了,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美国生产力和生活质素的改善,却是“真”的“假”不了。不计金融环节,2000年美国企业生产力增长高达3.5%,如今已大幅放缓至0.6%;十三年前美国非金融企业平均工资实质增长2.6%,今时今日只有0.5%。由此可见,这十余年间智能手机人手一部、平板电脑取代PCs,社交网站无远弗届,宅男、宅女足不出户亦能知天下事;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有目共睹。
然而,思科十多年前坐拥的现金相当于一整年的营业额,在比例上较苹果尤有过之(苹果去年营业额1560亿美元,手头现金1370亿美元),却没有股东要求思科还钱,遑论透过法律途径兴师问罪。不难想像,在当时股东心目中,思科和一众科技巨企皆有能力为现金谋求理想出路,为企业前途作出具建设性的投放,这有赖经济环境和市场机会相辅相成。从生产力、实质工资等指标观察,今天消费者虽能随时随地享受科网泡沫时期仅属纸上谈兵的科技产品,但从民生层面出发,我们的生活这些年来到底是改善了还是倒退了?老毕还真答不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