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已成为农民的“智慧助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今年三农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方向,其中关于“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的问题,近日已由农业部、科技部会同工信部、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负责落实。
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加强农业科技产品的推广和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在八闽大地上,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以“农业物联网”技术为抓手,针对八闽的特色农业开发出了丰富农业信息化产品,让梦想的高科技实实在在的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不少农民华丽转身,成为新型智能农田的管理者。
漳州市南靖县一直是远近闻名的杏鲍菇之乡,这里生产的杏鲍菇以个大味香远销各地。以前,种杏鲍菇可是个累活,要时时留意菇房里的温湿度变化;现在,坐在家里,菇房温湿度信息就能一目了然,还可以远程控制菇房种植设备,实现精细化种植现在的南靖县开始兴起“物联网”种植。
在南靖县漳州南靖县菇农陈剑星的家里,记者就亲眼见到了“物联网”种植的神奇,只见在陈剑星的电脑上,家里五个菇房的手机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已经清楚地显示了出来。“不用下菇房,我就可以在家里通过电脑控制菇房中的各种生产条件,还可以把数据上传到市农业局的食用菌数据库,和平均数据比对后进行调整,”他说,“就像是菇房里出现了一个"种植保姆"。”
陈剑星介绍说:“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对温湿度有较严格的要求,以前,工人们要24小时不间断地在每个菇房来回巡查,凭经验调整,现在有了这个物联网系统,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设定值,在电脑上观察到菌菇的长势,而一旦那个数值超出正常值,我们还能马上收到告警短信,很方便。”
此外,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与当地农业部门联合建立的农业数据库,无疑成了菇农另一个“法宝”。陈剑星说,“以往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生产的环境参数检测分析主要是依靠人工经验,缺乏系统的科学检测方法。现在有了什么疑问,可以在农业数据库里查看数据、咨询专家,如同有了网上的私人顾问。”
不单是在菇房里扮演起智能助手,物联网与大棚种植“联姻”,还为我们带来了“放心蔬果”。在福清三华科技园内就来了几个“物联网种植能手”。这些“能手”的外形就是一个铁匣,铁匣两边各长一“耳朵”,左耳朵“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传给“右耳朵”无线传输节点,再传递到附近机房内,机房将收集的信息与后台标准数据信息进行比对智能分析。这样,大棚管理者在机房内轻点鼠标就能实时了解大棚内的情况。当土壤温湿度低于后台设定值时,说明蔬果“口渴”了,这时信息会自动反馈到地头的自动喷淋设备,该设备马上开始喷淋。
12“有了这套设备,我们不仅干活比以前轻松了很多,而且收益也比以前好了不少,”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多种蔬果,园区管理者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这套系统还将有很多扩展应用,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不同蔬果开发不同的技术应用标准,这样种出来的蔬果抗病性更强、品质更好。最终,我们要争取让园区全面进入"自动化"时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年来,中国移动福建公司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已经逐步应用在大棚菌类、花卉栽培、茶叶种植等福建特色农业领域,并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态势,使“尽在掌控”的智能农业愿景离我们越来越近。
新闻链接
现代农业呼唤物联网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也逐步拓宽。在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土壤空气变更、畜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值等方面,物联网技术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帮助农民实现科学监测、科学种植、抗灾减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3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产业。在物联网的市场应用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中的引入与应用,可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效益农业在转型升级的今天,尤其需要物联网。在传统农业中,不少农民浇水、施肥、打药,全凭经验、靠感觉,结果是化肥过量,影响果蔬品质;盲目使用农药,致使农残超标。农业物联网的运用,可以实时定量监控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调节水肥药的投入,帮助农民实现更高层次的精耕细作。此外,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物流和安全管理与溯源上大有可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