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风波是中移动和腾讯没配合好的产物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向微信收费这件事的讨论已经成为智力比拼,各路人马想出各种观点,即便收费只有一个刚性理由:拥有3亿用户的微信,需要对所占用的信令资源进行补偿。至于运营商对微信的羡慕嫉妒恨,那是下一步的事情,与收费无直接关联。
在种种混淆视听中,带头大哥中移动也“别有用心”地做了几件事,而且有一部分还跟腾讯达成了默契。前几天的博鳌分论坛上,腾讯总裁刘炽平直面微信事件,说信令占用只在2G、2.5G存在,4G会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句话几天前小马哥在深圳的一个会议上重点论述过,再之前,中移动研究院黄晓庆院长也对媒体说过。
作为中移动的头等大事,尽早获取4G运营牌照无疑要比向微信收费更为重要,有理由相信在这个问题上,小马哥与中移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成为腾讯在微信事件上一致对外的口径。对双方都有利,不是吗?
这两天微信团队的正式回应,又再次把矛头对准2G、2.5G——可以看出,腾讯在这件事上不仅配合了移动,而且不得罪其他两家3G运营商。
但是事实上,智能终端的休眠模式与应用业务周期性交互,从而引发向核心网及服务器不断发送指令这一问题,并不会随4G部署而解决。4G网络依然会受到信令风暴的冲击,我采访的大量专家均表示,4G标准组织3GPP在制定标准时,主要针对视频等大流量传输做出了提升,但并未针对小流量常在线问题做出根本性改善;甚至到了LTE时代,由于网络的扁平化和全IP结构,信令风暴已经从无线接入层面直接冲击至核心网。可以说4G本身无法解决信令风暴问题,只有不断地扩大网络容量,才能满足始终在线对信令资源的需求。
但在“明责微信,暗渡4G”这个议题上,中移动与腾讯的用力不均,造成了前者的被动。腾讯从上到下围绕这个论点,集中发力,的确有催发4G牌照的作用,但更多会引发人们对中移动网络质量的吐槽以及“上了4G就不用收费”的理所应当。
此外,一个古老的网间结算话题也被重新翻出来,有一些人认为,中移动那么着急向微信收费的真正原因是,微信让中移动向电信联通缴纳了大量的网间结算费用。这个话题中移动官方从没提过,一些内部人士的公开分析也没说过,此论调出现的背景也许很单纯,也许很复杂。不管怎样,真实情况是,网间结算如今根本不构成中移动的威胁。
根据2012年的财报,中移动用于网间结算的费用总额是251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包含了语音、短信和数据流量等网间结算的总和,其中不同的链路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不同业务的收费标准也不同,计算相当复杂,流量结算只占很少的比例。
单讲互联网流量来说,中移动在2010年前确实很紧张,TOP200的网站在移动IDC上设立服务器的没几个。2010年8月中移动总裁办公会确定了要超常规发展IDC,半年后,就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川、浙江、重庆等地建设7个一类IDC, 引入了全部TOP200网站,目前中移动在一类IDC节点的机房面积、网络带宽、用户规模等均处于主导地位,基本可以满足CMNet的流量需求,此外还重点围攻电信联通传统的集团客户。
因此,在“网间结算”这个问题上,中移动扮演了一个楚楚可怜的受“垄断”压迫的角色,以此来换取监管层和舆论对其固定宽带业务的策略支持和同情心,而实际上,移动、电信、联通三个超级“局域网”早已经成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