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在哪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通信网讯,从最早的“人在机器中”到“人机交互”再到“人机融合”时代——自1969年以来,不仅互联网终端不断微缩化、能力大幅提升和应用不断繁荣,终端的使用地点以及人与机器的相对位置也在剧变中……
互联网设计用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计算机既是终端也是网络设备。发挥网络设备功能的计算机,后来做了很多优化,专用后换马甲叫做“路由器”;发挥终端功能的计算机很难优化,上网一直只是一项功能,因此还叫计算机。因此,可以说业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互联网终端”的概念。
2007年后,随着多点触控等人机交互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彻底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出现了以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为代表的系统软件,以及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真正面向互联网设计的终端设备。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优化计算机,设计专用网络设备,成就了Cisco等公司的神话,那么近5年来,设计优化专用的移动上网终端软硬件,成就了Apple、Google和三星等的辉煌。但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互联网基础设施技术和产品的提供者,是“卖水者”而不是“掘金者”。
互联网终端包括一般用户侧的客户端和ICP侧的服务器两大类,虽然从网络的角度看二者是完全对等的,但按默认指客户端终端。客户端有多种物理形态,如PC、机顶盒、智能手机等计算机“变种”,可安装的软件有通用功能的浏览器(Web方式)、专用功能的安全服务、即时通讯、下载分享、图像处理、媒体播放、游戏娱乐等。
PC终端的互联网客户端软件,走过了一个从C/S模型(早期安装诸多APP)到B/S模型(浏览器为代表,App数量大幅减少)为主流的发展里程。目前仍有超过10种用户上亿、私有技术的PC客户端软件,但浏览器是主流的。移动互联网所谓的Native App与Web App之争,很可能也将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轨迹。
自1969年以来,不仅互联网终端不断微缩化、能力大幅提升和应用不断繁荣,终端的使用地点以及人与机器的相对位置也在剧变中。
“工厂时代”的终端要选址。最早的互联网终端是大型机,发展成熟于大约1960年到1970年初,1980年还卖出了10万台。大型机都是庞然大物,早期要占用好几间房子,人在机器里工作,耗电巨大。今天的数据中心,看起来就是50年前的大型机再生。数据中心要规划和选址,不仅耗电惊人,而且建设、运维和升级都让人崩溃,人也是在数据中心这个庞大的“机器”里工作。
“办公室时代”的终端可搬运。以小型机为代表,发展成熟于上世纪70年代,1985年卖出了100万台。小型机只有冰箱大小,虽不“便携”但也可搬动了,可以搬到办公室、生产车间和大型企业里去了,人也从机器里解放出来了。今天模块化数据中心(如集装箱式),就像40年前的小型机。小型机之于大型机,就像瓦特的蒸汽机(可搬动)相对于水车(固定位置)的优势,看似不经意却影响深远。
12“桌面时代”的终端进入家庭。以1980年到1990年的PC为代表,2011年全球出货量达3.50亿台。PC远比冰箱小,可以进入家庭中,放到桌面上,人可以舒服地坐下来了。照此推理,模块化数据中心也将会进一步微型化,方便携带和进入家庭?已有一些企业在尝试了。
“掌中时代”的终端在手里。以智能手机(一只手操作)和平板电脑(两只手操作)为代表,互联网终端从20~30英寸屏幕的PC来到4~5英寸屏幕的世界,2012年出货量达到了7亿部。可以躺着、走路或坐车时使用手持终端,与使用姿势无明显关系了。从这时开始,真正面向互联网设计的终端开始占据主流,而不仅是借用计算机当终端。同样的推理,手持设备是否会升级成为服务器?目前看还没必要,因为有云计算帮忙了。
“可穿戴时代”终端在人身上。移动互联网终端要拿在手上,智能眼镜、智能手表和智能鞋等发明要解放双手,希望“变带为戴”,把互联网终端直接穿戴在身上。这一趋势的影响如何,预测要大胆。
“未来时代”终端会进入人体内部吗?人生来是赤条条的,是在可穿戴的互联网还是在穿衣打扮上做功课,如果未来互联网终端内置在身体内部,不是更方便吗?再进一步,互联网终端会替代人体的部分器官吗?
MIT早已在研究只有人类细胞一半大小的微型电池,是自供电的,很适合植入式传感器。中国科学家刚刚实验发现“反常霍尔效应”。这些都将加速这一趋势的早日到来。
看起来,互联网终端(客户端)从早期的“人在机器中”发展到了“人机交互”时代,即将进入“人机融合”时代。作为另外一侧的互联网终端,数据中心正在重复着用户侧往日的故事。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作者:何宝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