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测试面临改革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越来越多的手机终端正在涌入市场,在令消费者体验到更多更新功能的同时,也给手机厂商带来了自己所生产的手机是否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困惑。什么样的手机能获得消费者的欢迎?往往在投放市场前无法得知。手机厂商们测试重点更多放在手机的技术性能指标上,而非站在用户角度的体验。
事实上我们看到目前手机发展的趋势有两大特点:一是手机往小、薄、轻的方向发展;二是手机跟电脑的应用充分融合,这使手机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令手机出厂前的测试更为复杂。
结合以上两点,对手机测试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站在用户体验角度对手机进行测量,如何能令越来越复杂的测试变得简单?这两个问题促使手机测试领域面临一场改革。对此,C114记者专程采访了TestQuest的首席市场营销官John F. Yuzdepski先生。
自动测试代替手工测试
C114:我们知道现在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复杂、手机品种越来越多,对于手机测试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少,您能否针对目前测试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我们做个介绍?
John:现在的手机厂商都希望领先对手把产品提供给客户,这样就必须缩短手机测试的时间,因此如何缩短手机的测试时间就是我们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知道目前中国手机市场是非常快速发展的市场,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手机推向市场。我希望TestQuest公司的测试方案能够帮助国内的厂商提高测试的效率。
手机测试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公式表现出现:首先很多手机厂商使用成千上万个手机工程师,然后每一款手机要经过成千上万的测试,从这种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整个手机测试的复杂程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具体来讲,手机测试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和挑战呢?手机的平台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手机的功能元器件变得越来越复杂、手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说短信、彩信等等)、同时手机的验证过程和认证过程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的因素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手机的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从上游的芯片厂商到中游的运行厂商,再到下游的网络运营商,整个测试的架构变得异常的烦琐,效率也非常低下。我们TestQuest希望通过提供一个自动测试平台,以提高手机产业链中不同的公司不同组织的测试效率。
C114:换句话说目前手机测试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效率低下,无法有效缩短手机生产周期。那么TestQuest公司有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John:TestQuest最终的愿景希望以最先进的理念和服务加速手机厂商和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商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同时保证用户的最终体验和产品的满意度。
在我们见到的很多手机厂商,在手机的测试过程中,很大的程度上是手工测试。我们去过的手机厂商经常看到公司里面有几十个上百个,最多的研发公司有三百个工程师在做手工测试。但实际上手工测试有很多的局限性,例如,有时候人的双眼很难辨别很微小的差异,比如说字母“O”和数字“0”。其次,手工测试有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可重复性,比如说通过手工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却很难回到当时的场景。第三,手工测试效率低。
因此,可以看出手工测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就想用机器改善手工测试的局限性。机器可以24小时测试,可以辨别0和O这样的差别,同时机器可以更快的进行测试。
TestQuest实际上是通过自动测试这样一个方案代替手工测试。第一个优势是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测试的效率,缩短测试的时候,使产品可以更快的推向市场,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第二个就是通过自动测试有可能发现更多我们手工测试不能发现的问题,这样可以减少手机厂商因为产品召回和维修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大降低了有失去客户的风险,并且减少了对品牌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以降低我们对手工测试人员支付的工资和成本。
C114:这种使用自动测试代替传统手工测试的方式是否已经为业界所接受?或者说TestQuest的自动测试平台/解决方案是否得到用户肯定?
John:是的,目前成为TestQuest用户的企业有很多,包含很多种类。比如说世界上知名的电信运营商包括美国的Wireless、T-Mobile、包括德国电信等等。我们还包括了世界上很多的手机生产厂商,比如说摩托罗拉、诺基亚、LG、三星、以及国内的中兴等等。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要,我们跟世界上很多知名的软件测试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一起给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与众不同的测试平台CountDown
C114:同一领域内独立的提供测试解决方案的公司有多少?
John:我曾经预期会有很多的公司进入同一个行业,有很多类似的产品,事实上情况不是这样。我很惊讶,这个行业相对于PC的自动测试有更多的复杂性,因为手机多种多样,技术要求非常的高。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竞争对手在行业中,也许这个对TestQuest是好消息,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不仅是领先的公司,也是最主要的公司。
C114:TestQuest的测试平台CountDown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国内对此并不是很了解,您能否就CountDown是个怎样的平台,贯彻怎样的理念,为我们简单介绍?
John:TestQuest的自动测试平台名字叫做CountDown。这是一个终极化的适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自动测试系统的平台。CountDown的自动测试系统是一个模块化的设计,它包括开发工具TestDesigner,运行测试的工具TestRunner,测试管理工具TestManager以及资产管理工具AssetManager。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的不同需要,将系统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地点,最大限度的满意客户全球话,分布式的管理的需求。比如说我们测试项目的开发可能在北京、测试项目的运行可能美国,测试的管理可能在上海。
测试软件开发的工具TestDesigner是一个全图形化的界面,用户不需要做任何的编程就可以很轻松快速的生成所需要的图形。测试管理的工具TestManager是一个完全基于IE浏览器的工具,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PC上,只要能连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监控、规划和管理测试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认为CountDown是终极的测试平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可以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手机的测试。第一,适用于任何的应用服务,比如说短信、彩信、移动多媒体等等。第二,适用于任何手机的平台,比如说,摩托罗拉、LG等等。第三,适用于任何的操作系统,比如说Windows Moblie,Symbian, Brew等等。第四,适用于任何制式的手机,比如说GSM手机,CDMA手机等等。同时,CountDown可以广泛使用于手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比如说上游的芯片厂商,到中游的开发商以及网络的运营商等等,都可以通过CountDown测试平台,提高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测试的效率。[!--empirenews.page--]
为了实现一款测试软件,可以在不同的手机之间分享和共用,TestQuest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自适应的自动测试系统。这意味着用户在一款手机上开发的所有的测试软件可以很轻松的移动到另外的手机上面,这样可以提高手机测试的开发的效率。其次,CountDown支持用户做端到端的测试,用户可以把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连接到自动测试系统上面,然后来测试不同手机的兼容性。第三,通过CountDown这样的自动测试平台,用户可以很好的保存自己在以往的测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第四,CountDown还可以支持用户分布式的测试,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全求化分布式测试的要求。比如说很多美国公司把研发中心转移到印度、中国和南美洲的很多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协调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研发团队的步伐,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最后,TestQuest对中国市场非常的重视,我们现在提供的产品可以完全的支持中文的识别和输入,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本地用户的需求,同时TestQuest在北京建立了团队。
C114:但是有很多的大公司有自己的测试系统?
John:为了回答你提的问题,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摩托罗拉、诺基亚和高通,这三个公司是移动通信里面比较知名的公司。对摩托罗拉来讲,其本身就是TestQuest的用户,因为我们要保护他们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能解释更多的合作内容。诺基亚有自己内部的测试工具,同时他们也在和TestQuest合作采用自动测试的平台,对于高通来讲,我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宣布我们与高通的合作,现在因具体的协议没有确定,所以不方便透露其具体的内容。我们的自动测试方案会用于高通的手机平台。有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就是说TestQuest有一百个工程师来开发和维护自动测试的工具,但是对任何一个厂商,包括诺基亚、高通这样的厂商他很难集中一百个工程师来开发测试工具,所以这就是说为什么全球有很多的大公司采用TestQuest的测试方案的原因。
C114:在开发这种具有革新性的测试平台你们投入了多少人员?
John: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以多少个人员来这样定义,对TestQuest来讲,从90年代中期我们公司总部的投入超过了1千个人员,在CountDown投入的人员上,过去的三两年中我们投入两百到三百个人员,这样一个工作量。
本土化策略为手机厂商进入中国提供便利
C114:刚才我听您提到TestQuest在北京而已有建立团队,我们知道有许多在国外有分支机构的成熟的企业都会考虑到本土化问题,那么TestQuest对进入中国或者其他国家,有怎样的本土化策略或规划呢?
John:实际上TestQuest的业务在过去的几年来以每年提高15%的速度增长,对于中国市场的承诺,TestQuest的产品可以对中文字体进行识别和输入,用户可以很轻松的在自动测试平台上测试中国本土的手机。我在中国出差得到深刻的印象是:中国的市场远远超出我最初的预计。我们最近在北京新建了本地的团队,我希望在将来在沿海的一些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建立新的销售和服务的团队。
从一个产品的技术层面来考虑,对于相对于底层平台的部分,与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这些层面的需求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在上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