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暴露美国网监“月之暗面”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窃听’事件!”失踪多时的“棱镜门男主角”斯诺登重新“现身”。6月17日,他在英国《卫报》网站发起的在线问答中如是说。
6月5日,英国《卫报》透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PRISM)”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 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媒体》曝光的政府机密文件显示,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公司的服务器,监控用户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资料。
事后媒体证实,上述曝光材料均出自同一人之手:爱德华·斯诺登——一位来自美国的80后年轻“极客”。资料显示,斯诺登曾是美国中情局 (CIA)的雇员,并曾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工作。他称自己虽在情报界工作近10年,但良心上无法认同美国政府侵犯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他还提醒公众,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监视着整个地球。
事件曝光后,斯诺登去向不明,但“棱镜门”事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发酵。6月10日,美国“外交政策”网站称,美国国家安全局设有一个名为 “定制入口组织”(TAO)的秘密机构。该机构已入侵中国网络15年,获得了有关中国国内所发生的“最好的、最可靠的情报”。斯诺登披露的文件还显示,在2009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美英情报机构监听与会政要的电话并监控其电脑,获取电子邮件内容。这其中就包括监听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 通话。
在“棱镜门”事件爆发之初,“涉事”的几家互联网公司都极力否认与其划清界限。但更多细节曝光后,他们也无法安坐,纷纷“自首”。6月15 日,Facebook称,2012年下半年公司收到来自美国政府部门的9000~10000次对用户数据的请求,涉及1.8万至1.9万个用户,但该公司并未透露回复了多少个请求。
微软也披露,在2012年下半年接到当局发出的6000~7000次用户资料索取要求,涉及3.1万至3.2万个用户。苹果公司宣称,去年12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收到4000~5000项美国执法部门对用户数据的请求,涉及9000~10000个账户或设备。一直标榜“不作恶”的谷歌正在与美国政府谈判,希望公开更多有关国家安全数据请求的信息。最新一个卷入“棱镜门”的企业是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斯诺登披露的资 料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思科路由器监控中国网络和电脑。而该公司曾参与中国绝大多数的网络建设。
6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为“棱镜门”等秘密情报监控项目辩护,称美国国家安全局数据收集项目拥有标准化的制衡系统,并受到严格监督。此 前,美国政府曾表示,从通话中收集大量“元数据”,即不区分个别电话用户的原始信息,这个举动是合法的,并得到国会授权,用意在于避免恐怖袭击。
对于斯诺登“自曝家丑”的做法,舆论褒贬不一。“英雄”与“叛徒”成为同时贴在他身上的标签。6月10日,白宫请愿网页上要求赦免斯诺登的 条目已收集到两万个签名。6月13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罗伯特·米勒证实,FBI已经开始对斯诺登展开刑事调查。而最近路透社发起的民意调查 显示,31%的美国民众认为斯诺登是一名爱国者,认为他是叛国者的为23%。对于是否应该起诉斯诺登,35%的受访者认为不应该,25%的受访者认为应 该。
至于斯诺登本人,最新的消息是,他已向冰岛申请政治避难。
推荐理由:
帅气的特工、漂亮的女友、扑朔迷离的情节、个人隐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等,“棱镜门”里出现的元素足以构成一部现实版的好莱坞谍战大片。甚至连片名都早已被人起好:《泄密者斯诺登》。尽管从目前来看,斯诺登曝光的秘密材料的细节有待进一步验证。 但从“棱镜门”事件中折射出的现实问题亟待各方重视与解决。一方面,美国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先驱,在该领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的“根域名 解析服务器”和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几大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服务器均设置在美国,客观上为美国获取互联网数据提供了便利。之前美国也一直以“网络警察”自居,Facebook、谷歌等公司更是标榜网络自由,反对其他国家的政府监管互联网。但“棱镜门”的曝光,让美国政府说一套做一套的真面目大白于天下。
从全球的角度上讲,“棱镜门”应该引发世人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而对于中国来说,从国家安全的层面上看,加快研发自身网络软件与设备的步伐,则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