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ICP各自为政 IPv6“合伙”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既不能马上解决地址危机,又会带来资本、运营压力,仅靠政策驱动的IPv6试商用工程,情况不容乐观。
试商用第一年,IPv6依旧困难重重。过去十多年间,IPv4向IPv6过渡基本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业内积累了足够的、理论上过渡方案,以及对潜在矛盾的处理办法。但矛盾并没有随着试点迎刃而解,反而在这一次试点中发酵、激化。
即便国家发改委已经制定了IPv6的商用路线、审批了下一代互联网专项,但这只看得见的手目前带来的改观,只是把纸上谈兵的IPv6产业链“赶到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战场。
IPv6各自为政
基于IPv4的现有互联网已经遭到地址危机、网络安全可信度差、服务质量低、网络复杂难以管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其中,地址危机是目前互联网发展的最大制约——IPv4地址枯竭,新增用户、设备将面临无地址可分配的尴尬局面。
而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则能提供近乎无穷尽的IP地址,同时有助于解决现有互联网的一系列问题。推动互联网从IPv4向IPv6演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成为全球共识。
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敲定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2013年底前,完成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发展800万IPv6用户;同时排名前100的网站、70%的央企、政府网站支持IPv6;2014-2015年为全面商用部署阶段,逐步停止分配IPv4地址,完成过渡。
为此,国家发改委启动并审批了《下一代互联网商用专项》,推动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设备商向IPv6迈进。
中国联通副总工程师唐雄燕告诉记者,运营商的主要责任是试点城市的建设以及发展IPv6用户,“电信、联通各获得了1亿多的启动资金、十个试点城市的任务、300万的用户发展指标。”另外200万用户将由中国移动完成。
2013年3月~5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别启动了IPv6招标,在大部分省会城市建设或改造试点网络,参与招标的厂商人士向记者分析,两大运营商的首批招标资金规模已经超过4亿。
除运营商之外,互联网企业申请的专项主要为IPv4内容向IPv6迁移、下一代互联网架构;设备商申请专项主要为IPv6过渡方案。向IPv6过渡完成了网络建设、技术、内容、用户的分工,但遗憾的是,产业链“各自为政”现象严重。
据悉,目前只有江苏无锡能同时向互联网、用户提供接入能力。上述厂商人士告诉记者:“我们需要把专项网络通过隧道连接无锡电信,才能进行测试,积累经验。互联网企业也同样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测试业务。”而同样,运营商在各试点城市也面临这样的尴尬:IPv6建成之后,很可能无IPv6内容可用。
2012年之前,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之间有一个“鸡与蛋”的怪圈,双方都希望对方先启动IPv6网络、应用建设,形成规模之后,推动己方业务。如今,怪圈依旧在延续,双方都在推进IPv6,但依旧不能形成合力。也许,一切只能等到2013年底,试点城市能够同时向用户、互联网企业开放之时。
年底“交差”难
但“各自为政”显然不符合《下一代互联网商用专项》的目的所在。“各自为政”已经开始出现弊端。
“800万”用户究竟该如何统计就是这种局面之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只考虑运营商任务,那么只需要运营商IPv6网络覆盖即可,这些用户都可以下发IPv6地址。
“但用覆盖数来统计可能有些牵强,届时我们可能会这样判断有效用户——具有IPv6地址、并访问IPv6内容一定时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专家委主任邬贺铨指出,“这是有统计办法的。”
这一统计策略要求用户、内容、运营商同步发展,且互相配合。
6月6日,世界IPv6日,这一天CNGI专家委联合运营商、ICP、设备企业、科研机构召开IPv6研讨会。“了解产业链的过渡情况、方案是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作。”
“商用专项中,有不少需要运营商、ICP协作的项目。”邬贺铨介绍,商用专项为期最多两年。也就是说,2014年之前,运营商、ICP必须协作出一些成果,“发展800万IPv6用户”只是其中之一。
运营商试点进程必须要加速,他们必须赶在验收之前完成试点建设、与ICP对接内容、分配IPv6地址并试运行。如果2013年底之前只完成了试点建设,恐怕运营商、ICP都“交不了差。”
2012年初,为数不少的互联网企业就向运营商建议:“希望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这些ICP服务、用户密集的地区能先在2012年之前开通IPv6接入能力,发展百万级用户。这些是IPv6试运行的基础。”然而,这一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ICP发展IPv6的经验基本来自于Cernet2(教育网)这张非商用网络;而运营商的合作对象也更多的是当地政府信息平台、物联网监控等项目。双方都没有IPv6商用经验的积累。
地址危机依旧存在
事实上,即便能“交差”,也只能称之为差强人意。“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内容都是IPv4,即便是一些网站能支持IPv6,但网站里的应用、链接、视频都还是IPv4的。”唐雄燕指出,在大部分用户都是IPv4的时候,互联网企业仍然是在IPv4的机制下开发内容。“这800万IPv6用户,必须同时分配IPv4地址。可能他们只有访问某些特定网站时采用IPv6,大部分应用还得依靠IPv4。”
也就是说,IPv6还不能解决IPv4的地址危机。目前,对运营商而言,发展IPv6与解决地址危机并不是一回事,唐雄燕指出:“只有等新增用户基本不需要IPv4地址的时候,地址危机自然迎刃而解。”但这短时间不可能实现。在此次试点项目招标的过程中,运营商同时启动了一定的NAT设备,用于解决地址问题。
NAT是网络地址转换技术,通过把一个IPv4地址转化为几百个私有地址,让大量计算机使用一个合法地址,以此缓解地址危机。这属于“不是办法的办法”,因为可转化的IPv4地址也会有用完的一天,而且NAT还会提高网络的复杂性,增加管理难度。[!--empirenews.page--]
没有危机动力,运营商的IPv6工作动力可能要大打折扣,接受记者采访的设备商也普遍反映“雷声大、雨点小。”而ICP情况更为难堪,我国IPv6商用网络覆盖及用户访问量非常低,覆盖率为14.83%,使用率仅0.07%,商业网站及应用提供商尚未找到IPv6业务的商业盈利模式,同样缺乏主动向IPv6过渡的核心驱动力。
现阶段,IPv6描绘的下一代互联网梦想并没能感召运营商、ICP,反而成为双方的“负担”。对运营商而言,基于“双栈”的IPv6相当于另一个网络,高额的建设费用之外,还需要全新的运营支撑体系、管理架构、运维体系,试点完成之后,运营商还要奔波于此;对于ICP而言,除去业务迁移带来的巨大工作量之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计费、监管、安全、支付运营体系,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激增的第三方应用更是难以改造。
互联网技术处在换代前夕,以IPv6起步已成事实。向IPv6过渡,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政策推动、资金扶持也许并不能加速这一过程,但既定路线与时间表的推出,却可以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给产业链指路,督促产业链各方打破各自为政的僵局走进协作,早日开始下一代互联网的磨合。
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正在激发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变革,能适应互联网发展而转型的企业将会占有市场的主导权,反应迟钝的企业失去竞争力。IPv6,正是一个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