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叛逃和大数据制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开场前先扯几句闲话,一觉醒来发现邓文迪也离婚了,想起去年她在听证会上奋起护夫,掌掴袭击者的情形,又让人不相信爱情了,当然,你也许会说邓文迪这个人,根本从来就不可能爱过谁。
但谁知道呢?
斯诺登叛逃不止是警告了美国人
前中情局技术员爱德华·斯诺登的叛逃使美国情报部门监视网民数据和电话的秘密计划“棱镜”意外曝光。这一计划的主要使命是大范围收集并监控网络和电话用户信息。根据斯诺登的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九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针对境外非美国人搜集情报,用户的电子邮件、在线聊天、信用卡信息等都无密可保。
事件在全球各地引发巨大反响。涉及的9家大公司通通跳起来进行强烈否认,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公开否认情报部门窃听公众电话。国家情报总监则对事件表示“痛心疾首”,认为泄密者的行为对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
尽管当事者全部否认,但对于外界来说,大多数人将之理解为政治惯性动作。信其有者远多于信其无者,即便在美国,调查中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的也多于认为其是叛国者的,有六万五千多人在白宫网站签名,要求奥巴马赦免斯诺登。在旁观者看来,这个事件简直就是好莱坞大片的现实版本,正直的政府内部人员受不了良知的重压,为了公众利益,毅然捅破“黑幕”。
斯诺登有可能触犯了法律,但他是个好人。至少在目前还看不到他个人从此事中牟取私利的痕迹。事实上,只要他想,斯诺登完全可以把他接触到的大量机密通过一个公开市场卖给俄罗斯等国家,但他只是说出了真相,而未涉及人员名单、情报站地址等任何细节。
可斯诺登也未必完全站在正确的一方。正如奥巴马所说,“不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隐私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全”,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控行动有可能是在法律允许之内进行的。而斯诺登的叛逃只是暴露了一种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公民隐私的侵犯是否已经到了失控的边缘,或者已经失控?
斯诺登叛逃事件有可能会使美国国会重新审视是否削减政府大规模监视私人通讯的权限,但更大的可能--也是斯诺登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改变,人们能在媒体上看到所有爆料,他们知道了政府为单方面授权做了多少工作以对美国社会和全球社会进行更大程度的控制。但没有人愿意冒风险站出来进行抗争,以取得实质性改变。
斯诺登叛逃不止是警告了美国人,同时也预示了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所可能遭受的一种普遍危机。像“棱镜”计划里涉及的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大网站,人们每天把大量个人信息输入其中,但常常并不被事先告知数据的用途。而这些数据会被企业或政府用来进行一些新形式的侵犯,比如根据对大数据的分析预测来对人们尚未实施的行为进行惩罚。
“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曾披露过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个名为“预测式配警”的计划,该计划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测美国某个城市的某条街道的某个时段是犯罪高峰时段,然后部署更多的警力在那个位置。这意味着该地区居民将长时间被监控,这是一种变相的惩罚。但他们并没有做错事,却因为某个计算机的算法预测他们可能会做错事便被惩罚了,这显然并不公平。
根据斯诺登提供的信息,美国国安局拥有的正是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情报收集系统,这套名为“无界爆料”的系统,以30天为周期,这套系统可以从全球网络系统中接收到970亿条讯息,再通过比对信用卡或者通讯记录等方式,能几近真实地还原个人的实时状况。当然,谷歌这样的商业组织也有可能掌握同样量级的信息,但差异却是天壤之别: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搜集的大数据把你关进监狱,而谷歌却不能。在未来,必须建立一种法则对大数据的合理收集和使用予以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