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的宿命与出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运营商的宿命与出路,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在这里只是抛块砖,希望我持续了多年的思考,能引来美玉。
一开始,先讲一个故事,是我从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那里听来的。
故事说,最早的电力公司,不只管卖电,还要管发电、制造电灯泡,甚至销售电灯泡,那时的电力公司,跟电有关的事情全都干,后来越来越多的电器出现,电力公司干不过来了,就只能把业务一块一块的放弃掉,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力公司在做什么呢?只管传输电和销售电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运营商们的宿命吗?
道路的方向,正在朝这个方向延伸。过去,运营商掌握网络,下面抓着用户,上面抓着应用,既是渠道,又做支付,所有的事情都能自己干,但现在,越来越多的OTT正在一块块抢夺曾经属于运营商的领地。
一方面,运营商过去的利润来源:电话和短信不断被替代,另一方面,新兴的业务却并未为运营商带来业绩的增长。
运营商们并不甘心,他们希望转型,找一条出路。
可路在哪里呢?
第一条路,老老实实地做电力公司,建最好的电网,然后专心配电卖电就行了。只不过,这条路又累又没前途,运营商不甘心。
第二条路,我又做电力公司,又做电器公司。运营商想,我不可能所有的电器都做,但我可以生产最重要的,和最赚钱的那几种电器,这总可以吧?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运营商都在尝试走的一条路。
可现实的情况是,至少现在,还没有哪家运营商能说:我可以。很多人只看中国的情况,把它归咎为国企机制过于僵化,但从全球范围内看,即使是民资运营商,它们的努力也同样效果不佳。
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其原因在于:
1、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入口之争,运营商作为上游厂商,到下游争夺蛋糕,争夺入口,这必然与下游厂商产生正面对决,并导致下游的集体敌视;
2、更关键的是,运营商传统的业务结构是前向收费,即用户先交费后享受服务,而互联网的业务结构普遍是后向收费,即用户免费使用服务,费用被转移到增值服务用户以及广告等其他产业链条中。这两个结构是根本对立的,运营商如果要维持传统业务的根本稳定,就必然不可能全力推进新业务,自然屡屡受挫。
12第三条路,是运营商彻底放弃现有的业务结构,转变为新的业务模式。
在我看来,过去,运营商是向用户收费,然后给上游的内容商和服务商分成;但在未来,运营商的最佳业务模式应该是,变身成为一个超级渠道,向用户提供极低资费,甚至免费的话音、数据流量服务(可以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后禁止服务或降低服务体验,以降低网络负载压力),同时反过来向上游的内容商、服务商收取服务费用,并为政府、企业、机构提供更全面的增值服务。
这条路的问题是,能看得到河对岸的风景很美,可怎样过河,还缺少答案。
这是因为,无论在任何国家和地区,运营商自身的庞大体量和业务规模,都导致它对产业链、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有巨大的影响,业务体系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更何况这样彻底颠倒翻转的业务模式,这也正是前面所说第二条路始终难以走通的关键原因。
目前来看,运营商可以做到的尝试有几个方面:
1、加大集团业务、政府业务等业务体系,并在这些领域先行彻底转变业务结构。
2、用资本和资源换取下游公司的股份与合作,尽可能化解后续转型过程中的冲击(事实上,这一条运营商已经有所动作,比如这几天的易信)。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考虑政治等其他因素,这注定只能是过渡之道,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资本的合作要么是运营商逐渐吞并同化对方,让对方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直至被淘汰;要么是对方在羽翼丰满后摆脱运营商控制。
3、逐渐尝试对上游进行收费。此前,运营商尝试对微信收取费用,虽然引起各方争论,但在我看来,此举其实对运营商意义重大,如能以此为先例,逐渐实现以向上游收费,补贴转型带来的传统业务损失,或许有望真正实现逐渐转型。毕竟万事开头难,第一笔钱是最难收的。
当然,只是这3方面远不足够。但路总是要走的,前路漫漫,且摸着石头慢慢过河。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