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五只眼”联盟前世今生 “全球监控”梦破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通信网讯,标志性“高尔夫球”的新西兰南岛怀霍派基地,被认为是美国“梯队”项目的组成部分。
美国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的泄密,告诉了世人美国监听世界的真相。事实上,在60多年前二战刚结束,美国就构想进行全球监控,随后一个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俱乐部用“五只眼”分区监控全球,并在后来形成著名的“梯队”项目。尽管该项目具体运作情形至今不为人知,但从现有线索中足以看到其体系之庞大。
盎格鲁-撒克逊俱乐部
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英美两国是历史上最大的情报联盟。早在二战中的1942年和1943年,两国就分别达成《霍登协议》和《英美协议》,在情报领域互通有无。二战结束后,亲密合作的英美突然感到疑惑:下一步该怎么走?是宣布胜利回家,还是把枪口转向原来的盟友苏联?最后,两国决定继续加强合作。1946年3月,美英签署《英美通信协定》。协定规定,任何一方都需向另一方提供情报,而无需对方请求;不得将协定告知第三方。
1947年春,美国提出“全球监控”构想,打算针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一个庞大的全球监听网。但仅凭英美自身根本无法“监控全球”,于是它们想到了拉同为英联邦国家并且说同一种语言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入伙。1948年,加拿大加入《英美通信协定》,1956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入。这样,所谓的“五只眼”联盟正式组成,即英美澳加新五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5只眼睛时刻监控着苏东国家。
根据分工,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负责乌拉尔山以西的苏联地区、非洲和欧洲;美国覆盖中国北部、苏联的其他地区和拉美;澳大利亚负责南太平洋和东南亚;新西兰负责西太平洋,加拿大负责苏联的北极地区。同时,整个项目所需要的监听设备和建设资金,都由美国提供。
卫星、网络尽在掌握
在“五只眼”联盟成立之初,其监控目标主要是无线电通讯。因为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高频短波无线电主要被用于军事和外交通讯,并且可以在很远的距离进行拦截。1964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辛康3号”,卫星通讯监控也逐渐成为“五只眼”的任务。随着任务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在1971年演化出一个名叫“梯队”的情报项目。而负责“梯队”的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NSA“打理”下,“梯队”项目被“发扬光大”,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后,“梯队”更成为美国监控全球的杀手锏。
目前“梯队”项目的运转主要是探听无线电天线、电缆装置、卫星以及其他设备。此外,“梯队”项目还在全球各地设立监听站,捕捉卫星、微波、蜂窝以及光纤通讯信息,然后利用强大的电脑运算能力对通过上述渠道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处理。NSA还可利用声音识别以及光学特征捕捉系统来对信息进行处理。在网络探查方面,“梯队”可以通过所谓的嗅探装置拦截电子邮件和电子文档的传输,并且监控网民对网络的浏览情况。它有一套“词典”,如果有信息与其“词典”中的关键词或敏感地址吻合,“梯队”项目就会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而来自几个国家的基地站点也会交换截获的信息,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将与敏感词有关的信息统一做标记,供下一步分析。
“梯队”项目也的确为美国的外交军事行动立下汗马功劳。1985年,4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在红海劫持一艘意大利邮轮,并开枪杀害船上的一名犹太裔美国人,随后劫持者乘飞机前往突尼斯。靠“梯队”提供的情报,美国派军机半路拦截并迫降敌机,逮捕了这几名武装分子。1986年美国确认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策划了柏林恐怖爆炸案,并决定对的黎波里展开报复性空袭,也被认为是“梯队”的功劳。
“吹哨人”揭发“梯队”内幕
“梯队”并不总是为所谓的“美国国家利益”或“西方普世价值观”所服务,它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引起很大关切,也让这个神秘的项目逐渐浮出水面。英国情报专家、调查记者坎贝尔第一个揭发NSA的“梯队”项目。1988年,他在《新政治家》杂志上披露一名“吹哨人”(Whistleblower,即告密者)的事迹。文章称,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雇员、软件设计师玛格丽特·纽什在英格兰北约克郡的一个监听站工作,她在美国众议院特别情报委员会的一场闭门会议上挺身而出,指控NSA用强大的窃听能力“定位目标个体的电话和其他信息”。继坎贝尔的调查报告之后,新西兰调查记者尼基·海格在1996年出版著作《秘密力量》,对NSA的全球监视系统进行了细致描述。
事实上,当1988年坎贝尔在准备他的调查文章时,美国《克利夫兰实话报》就称,著名保守派参议员斯特罗姆·瑟蒙德是情报部门电话监听的目标,并在美国政治圈引发担忧。2000年,在美国维权组织电子隐私信息中心发布的一份88页报告中,纽什告诉媒体,她在秘密基地工作时见证并截听了瑟蒙德的一段电话。纽什于1974至1984年间为“梯队”工作,她说“梯队”“很庞大,很复杂”。
此外,在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中,NSA和英国GCHQ还合作监听反越战领导者的国际通讯。70年代末,美国总统卡特甚至命令NSA停止使用“非法手段”,即通过与英国GCHQ交换情报,获取美国政治人物的信息。1992年,GCHQ的官员告诉媒体,“梯队”的监控范围包括一些国际组织,比如大赦国际、绿色和平等。不过,美国历届政府对“梯队”项目始终讳莫如深,上世纪90年代面对外界质疑时,美国甚至断然否认它的存在。据说,除了最初的“五只眼”,丹麦、德国、挪威、土耳其后来也加入“梯队”。[!--empirenews.page--]
一些国家对“梯队”项目感到担忧,认为它正日益成为一个商业间谍工具。早在1990年,德国《明镜》周刊就爆料称,印度尼西亚政府试图向日本电气公司购买卫星,合同价值达2亿美元,NSA截获消息后,美国总统老布什亲自出手干预,迫使日本公司与美国一家公司分享这张大订单。日本人面对美国只能忍气吞声,但不少欧洲国家则对“梯队”所涉及的商业窃密爆发出强烈的不满情绪。1999年德国媒体还曾爆料称,美国人利用“梯队”项目盗得德国埃纳肯公司研发出来的无齿轮风力涡轮技术。2001年,在经过一年的调查后,欧洲议会发布报告称,的确存在这样一个遍布世界的间谍网络。有分析称,“梯队”项目太庞大,耗费的资金也很可观,背后少不了企业的赞助,NSA很可能“投桃报李”,为这些企业压倒竞争对手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