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式设备目前缺陷以及未来形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通信网讯,可穿戴设备这样的话题如果去百度搜索的时候是很普遍的话题,从讨论与评论的角度来看,基本都是在数据收集阶段。
细数目前已经问世和即 将问世的可穿戴设备,基本包括四大类:1、运动和健康辅助的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国内的咕咚手环、大麦计步器等,2、可以不依附于智能手机的独立智能设备iWatch,以及即将面世的果壳智能手表,3、作为互联网辅助产品 的Google Glass、百度Eye类产品,4、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体感设备MYO等。
google和苹果公司各自创造了不同的智能生 态系统,有上千万的开发者挖空心思去实现智能设备的奇思妙想。有成熟的云服务还有大数据技术支撑,相对健全的网络环境,以及突飞猛进的生物检测技术做保 障,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拓宽了网民的想象空间,可穿戴设备的梦想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但是这两家公司准备了这么久,产品却迟迟没有开发出 来,为什么呢?从消费者的分析数据上来看,这里就拿智能手表来说吧。IDC对智能手表和其它可穿戴式设备的分析数据,使得BI认为智能手表将取代那些数字 智能手表。随着人们对手表功能的期望越来越高,拥有各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将逐渐占领市场。
如消费者不会因为觉得把手机拿出来太麻烦而去买智能手表,它们买智能手表是因为它们本来就喜欢戴表,然后被拥有各种功能的智能手表所吸引。
因而智能手表的初期用户将是那些想补充或增强智能手机体验的用户,接下来随着产品不断改善,能够联网将成为手表的必备功能。
这样的分析是否满足所有的人群呢?我们不能只靠一种用户案例来定义。使用者不同(如运动员、医生、乘务员),设备也会不同,这个领域很难出现统治性的产品。 从目前国内已经发布的产品看,大多数仍然是通过物理传感器实现简单的计步、计算运动量,甚至推送信息等初级阶段,包括Google Glass也仅仅是重复着智能手机和PC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事情,所有的数据最终依附于智能手机和PC,穿戴设备仅仅是一个附属品,或者说影子。
事实上对一款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说,如果仅仅是照搬手机上的服务,那么它替代不了智能手机,但是却可以被智能手机替代,就会形成了一个尴尬——没有痛点,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市场空间是难以预料的。
另外人们的使用习惯也是可穿戴产品面临的一个门槛,一方面这些可穿戴产品没法取代手机和PC互联网,只是一个附属品。另外面对用户来说要培养长期的使用习惯也是一个难题。
然后从伦理方面说,如果看过黑镜第一季第三集的人,就会深深发现google glass 的伦理问题。未来,人人都植入内置芯片,记忆影像可被随时翻查。多疑的丈夫正是通过记忆翻查搜查妻子不忠的证据,从而导致家庭毁灭。 google glass目前还未发布,国外就已经发布了一个吐槽漫画,从热烈欢迎到所有人都拒绝google glass佩戴者。我们都成为大数据创造者的同时,也成为被大数据所控制的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我们无法拒绝可穿戴设备对数据的收集和利用。当可穿 戴式设备收集了所有人的健康数据,告诉我们哪种健身方式是最佳的时候,我们也就同时丧失了对自身健康的自主权。对于用户来说自由隐私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可 穿戴式设备除了发挥互联网的精神之外,不可忽视的是人们对自身安全的需求。
所以可穿戴式设备未来还需要大量的收集数据,从数据里找到满足用户的表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