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信息消费:呈现七大特征和一个发展趋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将发展信息消费提升内需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层面。《意见》要求,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等方式,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作为政策的起草方,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春丛对“信息消费”领域进行了深度解读。
“6+4”体系
鲁春丛认为《意见》中,在现有技术和市场条件下,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聚焦在规模大、增长快、前景好的领域,概括起来是“6+4”体系,即6类产品、4类服务。6类信息产品包括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微型计算机、智能电视、IPTV终端等网络化终端产品;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语音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软件应用服务。《意见》中,关于信息消费的总体目标,就是基于这10类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测算得出的。
《意见》中的新型信息消费是“4+3”,即新型信息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IPTV终端,不含功能手机和PC机;新型信息服务包括: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信息内容服务、软件应用服务(不含语音服务、固网接入)。《意见》中的信息消费当前规模及未来目标即是按此范畴进行测算。实践中,信息消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网络演进、应用创新等产业关键要素的变化,信息消费的范围应动态调整。例如,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云家电、智能穿戴设备、物联网、电子导航、智能安防设备等各类网络化终端产品的消费开始兴起,有望成为未来几年促进信息消费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信息消费的七个特征
鲁春丛分析认为当前信息消费呈现出一个趋势和七个特征:一个趋势是指信息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递增。在传统产品消费领域,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却越来越少,我国居民消费面临着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问题,这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团队的测算表明:2010年以来,我国信息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新增的信息消费支出呈上升态势,居民信息消费的意愿在不断增强。我想,这也是国务院选择信息消费作为撬动ICT产业大发展支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信息消费具备的七个特征分别是:
一是网络化。从消费形态来看,信息消费多是依托网络发生,网络已经成为生产供给与信息消费的综合平台。一点接入、全程服务的网络属性是信息消费成长壮大的基础。信息消费具有独特的网络效应,即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该项产品与服务的用户规模,用户数量越多,该项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就越高,对消费者的效用和吸引力越大。
二是数据化。从信息消费性质看,信息消费的内容从话音正快速转向数据业务。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语音消费逼近天花板,非话消费占比已经超过50%,每年攀升3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三是碎片化。从消费行为来看,信息消费多在消费者碎片化时间内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一特征。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70%的网民在睡前手机上网,40%以上的网民在搭车、排队等时候使用手机上网,39%的网民在卫生间手机上网。地铁、机场、公交站、随处是看手机的人群,看报纸、杂志等纸媒体的人群骤减。
四是耦合性。从消费的网络关联性看,云、管、端日益融合,主要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都经由这三个环节联动完成,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消费是紧密耦合的,这种强耦合性,使得信息消费对自身ICT产业带动能力强劲,信息消费增长,带动效应最明显的就是设备制造业,通过乘数效应促进消费。
五是关联性,信息消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生产、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大幅提升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反映在最终产品和服务上,就是大幅提升信息消费的能力,如果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态势好,会通过反馈效应,拉动信息消费需求。从信息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看,还具有滞后性和先导性的特点,即:经济下行时,信息消费要滞后一段时间才显现出下降趋势;经济恢复时,信息消费先行呈现出增长态势。
六是迭代性。信息消费依托于网络,基于网络的信息消费市场活跃、技术活跃、应用活跃。网络与终端设备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小。信息消费和其他消费不一样,信息消费没有过剩,只有不断升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树春”,新旧力量交织迭代的步伐加快。
七是大众性。目前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达到87%,智能机普及率接近25%,不及发达国家普及率的一半。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的步伐加快,“昔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新兴信息产品消费的代表,智能手机广泛普及,将激发新一轮的大规模信息消费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