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黑莓选择私有化赢得喘息时间是错上加错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上月笔者才写了一篇《黑莓与其考虑出售 不如先换个CEO》的评论,最近却很遗憾地看到,黑莓将以47亿美元被加拿大保险公司Fairfax Financial牵头的财团收购,走私有化路线。至此,那些名噪一时的欧美系手机厂商大多都选择了出售自己,唯苹果尚能独立运营。
黑莓在最巅峰的时期,市值曾一度高达840亿美元。如今区区47亿美元就委身于人,这比月初微软以71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交易还要寒酸,堂堂手机巨头,就这样唱响了一曲让人唏嘘不已的悲歌。笔者在上一篇评论中已经说过,黑莓其实并不至于贱卖,它的专利储备、用户数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销和电信运营商网络、移动商业服务后台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关系这些,完全可以继续支撑其转型。可惜,缺乏魄力和远见的黑莓的CEO和董事会已没有能力将其从泥沼中拖出,做出这个决定,想必也是一番争论后的无奈之举。
当然,促使黑莓做出这个决定的不光是内因,也有外因。首先,最近一段时间全球IT业界掀起并购浪潮,包括苹果、谷歌、微软、雅虎、英特尔、亚马逊、爱立信、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众多国内外巨头都在厉兵秣马,为的是抢占后PC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先机,避免在IT洗牌期中被淘汰掉,于是,一桩桩并购案就频频上演。
第二,2008年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破坏效应仍在持续,这也是促使并购潮上演、市场格局出现变化的原因。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IT企业的支出被迫进行削减,研发和营销费用的大幅减少,动摇了消费市场对于产品的信心。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黑莓在选择私有化的几天前,还宣布了“放弃个人消费业务,专注企业市场”。
在这些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黑莓形成的逻辑是,选择私有化给自己赢得更多喘息的时间,从而更好地专注于企业安全。这样的想法看似不错,但实际上却仍是危机重重。
虽说私有化后,黑莓可远离华尔街的监督,暂时不必为业绩犯愁,但黑莓落后的原因却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与之前的诺基亚一样,黑莓也是大企业病的患者,这在创新乏力、内部结构臃肿等方面都有表现,这些还不算,最致命的一点是,黑莓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这恐怕是造成其步步落后的最重要原因。私有化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只能帮助黑莓减轻外界压力,是不能帮助它去除病灶的。
不少人将黑莓的私有化,与几天前刚刚尘埃落定的戴尔的私有化等同起来。不过需要看到的是,这两家公司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虽然业绩都不理想,虽然也都面临转型的问题,但戴尔的私有化背后,除了创始人和银湖资本外,还有微软的身影。戴尔方面透露,微软会出资20亿美元帮助其完成私有化。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戴尔的各式设备采用的还是Windows系统。戴尔的业绩变差,微软也会跟着受影响。
黑莓相比之下显然就悲催许多了。在缺乏靠山、带病上路的前提下,黑莓要想向企业市场发力,获胜的机率也是不断变小。众所周知,苹果、三星等都正在布局企业市场,他们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有针对性地对黑莓的原来地盘形成威胁。在BYOD(自带设备办公,bring your own device,简称BYOD)概念的引导下,iOS设备今年第一季度在企业级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5%(数据来自美国移动互联方案公司Good Technology的“2013年第一季度移动指数报告”);三星凭借着在个人消费市场的经验,也正在全力进攻企业市场。投资方不是慈善机构,盈利才是他们的目的,不会容忍一个已经无法讲动听故事的黑莓,就算是再次选择出售,谁会要呢?
黑莓还没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它仍有机会提升业绩,比如说,在汽车系统、物联网、采用新的操作系统等这些领域,其实都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但从黑莓一直以来的表现上看,他们在自我拯救之路上一错再错的同时,也与这些新的机会一一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