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逆势:Ubuntu Edge手机缘何折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今年雄心勃勃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Linux系统的开发商Canonical为其Ubuntu Edge智能手机启动的众筹活动,最终因筹资数额与预定目标相距甚远而流产,该项目也被终止。在今年年初的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MWC)上,还信誓旦旦与Firefox OS、Sailfish和Tizen作为新移动操作系统挑战苹果和谷歌的Ubuntu为何这么快就遭遇折戟?
这里我们不妨先简单说下Canonical开发的Ubuntu Edge智能手机所采用的众筹的发展模式,即先期发布这款产品,确切地说是参考设计的产品,主要是借此让业内知道该产品的市场定位及发展方向,筹措进一步发展和市场化的资金。根据初始计划,最初的5000名投资者将可以以600美元的价格购买一台Ubuntu Edge手机,而随后的所有人只能以830美元的价格购买。不过,Canonical随后修改了计划,将这一价格下调至695美元。尽管如此,截至到最后的期限,其离预计的3200万美元的底线仍相差近2000万美元,也就是说Ubuntu Edge并未得到市场和投资人的认可。
按照Canonical的定位,Ubuntu Edge是一款高端智能手机,重要的是外接显示设备后,就能够当成一台Ubuntu的PC使用。而根据此前Canonical创始人马克 沙特尔沃思(Mark Shuttleworth)的理想是把Ubuntu打造成成为一个贯穿移动、桌面、数据中心等各个领域的融合操作系统平台。听着耳熟吗?这和微软的Windows(以Windows8为始)的理想可谓是不谋而合,而从Ubuntu Edge的起点看,甚至比微软还要激进。人家微软好歹在目前的传统PC、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还冠以不同的Windows版本,例如用于PC的Windwos8;平板电脑的Windows8和RT;智能手机中的Windows Phone8。尽管趋于融合,但还是有所差异。不是不想一统天下,而是从应用和技术的角度看,目前尚无完全融合的可能。
即便是这样,微软除了在传统PC市场占据优势之外,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依然是举步维艰。但与Ubuntu相比,微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还是有所斩获,尤其是传统PC领域的优势更是明显。这也是微软发展融合系统的初衷和理由,即借助PC产业中既有的Windows的优势,扩展和融合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与上述微软相比,Ubuntu无论是在PC,还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建树,那么谈何融合呢?根本没有融合的起点和基础。另外,谈到融合,Phablets目前确实正在受到市场的欢迎,但人家充其量是手机/平板或者平板/手机的融合,即使是传统PC产业的混合本,也是PC/平板二合一。鲜有手机/PC混合的,因为二者之间的跨界太大(直接跨过了平板),无论是在技术实现、用户体验、市场营销上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
其实早在Ubuntu Edge之前,摩托罗拉在2011年就推出过类似的手机/笔记本—Atrix,而且Atrix 4G还在2011年的CES大展中还获得了最佳智能手机奖(CES 2011 AWARDS WINNERS OF SMARTPHONE),在展会上称之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智能手机”,并被许多业内人称为移动计算的未来。但由于市场定位模糊,价格昂贵,市场表现相当不佳,终在去年被摩托罗拉终止。
其次通过其筹资网站Ubuntu Edge的售价看,这样的智能手机在市场中难有竞争力,特别是未来智能手机的增长将更多来自于中低端市场。当高端智能手机的代表苹果都要以廉价iPhone,其他主流手机厂商也纷纷以所谓的Mini版参与中低端市场争夺之时,不知道Shuttleworth对于Ubuntu Edge定位高端逆势的信心和市场判断来自哪里?不过投资人和部分用户已经通过失败的众筹活动给予了回应。
实际上,当初业内之所以看好Firefox OS、Sailfish和Ubuntu等这些新进入移动市场的开源系统,是因为它们可以为OEM厂商提供开发低端智能手机的机会,也就是这些开源系统的卖点是低端智能手机。既然如此,沙特尔沃思为何非要进入高端市场,而且是采用激进的跨界融合,但又毫无既有优势可资借鉴的方式呢?理想固然美好,但脚踏实地,顺势而为,发挥自己的长处才是Ubuntu的生存和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