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猛攻企业云市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通信网讯,大数据时代,几乎每一家稍具规模的企业,都在关注着ICT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大规模演进,原有的IT架构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成长的需要,重构网络显得十分迫切,这就给了华为企业业务这块画饼带来新的机会。
9月2日,上海世博中心,步入第四个年头的华为云计算大会(HCC 2013)盛大开幕,吸引来自全球的企业高管、IT精英。大会延续了上届“精简IT,敏捷商道”的主题,除了展示云计算领域的最新IT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还进一步突出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携手英特尔、SAP、希捷等厂商共享合作成果。
在电信设备市场增长趋于稳定后, 向ICT解决方案供应商拓展转型的华为,对行业趋势有着敏锐的嗅觉。然而,作为一个从零起步的行业新军,要在这一壁垒森严的领域实现突破,华为不但要与实力强劲的思科等对手展开竞争,还必须与众多集成商、渠道商以及独立软件开发商打成一片,构建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这对在企业业务有着远大目标并志在必得的华为,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倒逼转型
过去几年间,全球电信设备业规模维持在1300亿美元上下,高速增长态势已去。与此同时,全球移动用户数却从5亿增长到50亿,网民从2.5亿增长到20亿。这也表明,尽管全球信息产业用户规模和业务应用都发展迅猛,但却很少在电信设备商市场上创造新的价值。
华为2011年年报显示,面向全球运营商的业务增长3.0%,后续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相比之下,企业业务市场却前景大好。华为预测,未来几年,企业业务全球市场规模将达至惊人的14000亿美元,也将成为拉动华为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力。
记者从华为获悉,在过去短短两年中,华为企业业务BG“野蛮”生长,规模从最初的800人,扩充到现在的17000人。而随着今年8月首个敏捷架构以及全球首款敏捷交换机S12700的发布,华为企业业务战略也愈发清晰,目标直指思科、戴尔、IBM等企业级市场的强大对手。
但是,要把握这一市场机遇,并不容易。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大数据时代最令CIO们苦恼的是,如何才能让企业复杂的IT系统更为精简、高效?显得十分重要。针对这个问题,华为在本届云计算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融合(fusion)”的理念。
今天,瞬息万变的业务环境,对企业的IT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已不只是提升运营效率的支撑系统,也将成为业务生产系统,并直接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对于锐意转战企业业务市场的华为来说,更需要重新认识IT在企业中的定位和价值。
“要在IT产业如此快速而震撼的巨变中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找到并抓住产业变化背后的‘道’。”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说,这个“道”便是IT必须帮助人们提高生产效率,让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它映射到技术上就是融合。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企业中的IT系统经过多年发展,正变得越发复杂和难以驾驭,难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华为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华为每年不仅要在全球7大数据中心和300多个分支机构花费数以亿元计的IT设备投资,更需耗费数倍于设备成本的投资在IT的运营管理上。而今,华为顺应技术融合趋势,秉承完全开放的思想,不但令自身的运营管理变得简单,更好地支持自身在全球多样化发展,还能帮助企业精简IT系统,为客户创造价值。
华为将通过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数据中心等技术创新和融合,采用开放架构与第三方系统融合,实现精简部署、精简运维和精简管理,快速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提升企业效率,进而实现“敏捷商道”。
承诺不越边界
2010年11月29日,华为在京发布云计算战略,正式跨入云计算领域。一向低调的华为总裁任正非,不仅亲自出席了这次大会,还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让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电一样享用信息的应用与服务。
但要实现企业业务市场的目标,对华为来说,必须告别电信行业包打天下的惯性思维,构建一条新的销售渠道,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对此,华为企业业务BG CEO徐文伟表示,“华为要回归业务本身的规律”,在用户与合作伙伴中扮演“被集成”的角色。
在ICT领域华为不可能通吃,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华为将只专注于ICT基础设施,为合作伙伴提供差异化、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在谈及“被集成”战略时,徐直军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将产品和方案集成到合作伙伴的方案中,再提供给最终客户;二是不直接面向客户,而是支持合作伙伴与客户签约。
“华为聚焦擅长的ICT基础设施,不会越出这条边界,其他的都交给合作伙伴。”华为企业业务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总裁张顺茂说,“不与合作伙伴产生竞争,才能赢得更多行业及渠道商的支持。我们希望和合作伙伴一起,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目标。”
华为内部报告显示,华为企业业务已与1100多家解决方案合作伙伴达成了合作;在销售和渠道领域,华为拥有3700多个渠道合作伙伴和700多个服务合作伙伴,而通过渠道销售合作伙伴的销售收入,已占到其企业业务收入的60%。据悉,华为将通过培训中心提升合作伙伴的能力,并优化渠道政策,为其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
“目前,华为已在全球建立了超过330个数据中心,帮助全球260家企业将应用搬到了云上。”徐直军表示,企业业务的海外市场空间比国内更大。因此,华为将坚持“被集成”战略,依靠合作伙伴的力量,在未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此次云计算大会上,华为还宣布和英特尔在云计算领域强化深入合作,并与英伟达合作在华为桌面云(FusionAccess)解决方案中实现GPU虚拟化。
开放与合作也是任正非的思路。“获得信息需要技术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创新。它的特性决定任何人都无力独揽狂澜。开放、合作是云产业未来的最重要的标志。”任正非曾说,华为要保持“深淘滩、低作堰”的态度,多把困难留给自己,多把利益让给别人。多栽花少栽刺,多些朋友,少些“敌人”。
打响新战役
大数据与云计算大大拓展了企业业务的应用范畴,潜力巨大。徐直军认为,“企业数据将成为‘数字石油’,对于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进军企业业务市场,华为所面对的挑战,不仅是技术和产品,还有心态的改变。[!--empirenews.page--]
“在海外运营商市场,一个国家就那么几座山(运营商),但企业业务市场则完全不同,第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机会,非常兴奋,但结果却发现根本没那么容易。”徐文伟补充道,成立企业BG,重要目的就是围绕客户需求,拉升研发、销售及服务平台。而要想在企业业务市场做得深入,华为首先要创新性地推出极具竞争力和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其次则要迅速进行渠道拓展,依靠合作伙伴的力量实现共赢——此前,华为企业业务曾采取运营商模式,试图直接面向客户,包办所有解决方案。但事实证明,这并不适合种类繁多的企业客户市场。
去年,华为企业业务营收达1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6%。今年,华为预计该业务营收将增长40%,达27亿美元。不过,徐文伟并不满足于这样的业绩,“华为的目标是到2017年将企业业务营收提升至100亿美元。”
目前,华为企业业务还处于起步的布局阶段,但这两年来,它为未来的深入发展做了充分准备。2011年,华为以5.3亿美元收购华赛(华为与赛门铁克的合资公司)。据华为披露,该项收购将有助于增强公司端到端的ICT解决方案能力。此外,依靠“云帆计划”,华为构筑了基于云的IT解决方案能力,与400多家合作伙伴携手,加速将云计算技术转化为各行业的商业应用。2012年,华为推出全球合作伙伴计划,推动其渠道市场、解决方案不断加速。
这些行动也让在企业业务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思科感受到了压力,每每被问及竞争对手,思科CEO钱伯斯必谈华为。而随着华为企业业务的逐渐成熟,科技商业研究公司(TBR)甚至表示,华为将成为思科未来道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
华为企业业务BG不愿具名的人士承认,就目前实力来看,华为要想在企业业务领域超过行业领头羊,困难不少——企业业务准入门槛很高,主要是思科等企业进入较早,已经合作伙伴建立起了联系纽带,而有些地方也存在保护主义,要想突破壁垒,阻力重重。但是,华为内部有一句话,只要华为认定的目标,就会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地去达成。而华为1987年以2万元起家,到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202亿元,成为全球领先的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尽管在企业业务规模上与思科相差很远,但我们在不断寻找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徐文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