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米,那HTC,那情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通信网讯,正式运营刚三年多的小米,近期在中国大陆市场已然挤下宏达电(以下简称HTC),位列三星、苹果、诺基亚、华为之后,居于全国手机使用率排行榜第五位。这三年多的时光,正巧是小米一路直升的成长阶段,也是HTC各种试错、艰难转型的心路历程。
综合量级虽不同,却不能否认小米喧哗时,HTC却未一直未能保住上升趋势。股价在两年内蒸发88%、高管接连变动、季度亏损,王雪红甚至亲自揭发公司副总为“内鬼”…… HTC命运多舛。
HTC的焦虑若不能通过内部思忖解决,那么问题一定会出现在外部比对上,如何借势全球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如何应对愈加年轻、个性的潮流消费者群体;以及如何在全球博弈间寻求独特竞争力。至少,这三个问题是HTC绕不过的。
一、那小米,中国内地的互联网手机
小米之所以在国内走红,应当归结于它的互联网行业特征,其与联想、华为、中兴等其他国内品牌有极大不同。
因为人口红利和行业发展的因素,导致中国国内的互联网市场,早已是全球第一大用户市场。在创办小米之前,软件工程师出身的雷军,早已具备多家已上市企业的互联网体系资源、以及相关商业模式的桥接经验。这为小米在公共关系上的人脉和舆情上提供了先天的传播条件。
从软件到硬件结合的桥接,归根到底是打造以互联网特性的用户红利为噱头、到移动互联网渠道的资本增值空间。
小米的互联网基因背后,还有一个似乎被夸大的移动互联网招牌,吆喝着走上大街:东西不错够便宜,有点儿个性赚未来。这带来的积极意义是,如今在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小米模式的复制者,大量往国内家电、汽车等传统市场过渡使然。但随着高速扩张,小米的短板也日益呈现,其国内市场上品类的盲目扩张,更有国际市场上细化到对其品牌调性的真诚性质疑,对其营销能力的局限抱隐忧态度。
12二、那HTC,台湾品牌的土壤逐渐缺失?
小米背后最大的因素,是因为中国大陆已然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乃至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容量决定。
与之对比,台湾的诸多IT品牌如今之所以集体受困,并非单纯由于研发创新不足,品牌群落在商业规划上的不足,以及对信息市场的预判,也许正是导致其落后的内在因素。
这正是一个市场营销议题:破解这种模式不受制于资本限制,而纯粹局限于移动互联网端的桥接质量、与市场营销领域提供的差异化速率。
有意思的是:时至如今,大陆仍有大部分二三线企业品牌们,认为台湾科技企业胜在管理和营销。之所以有这种认知观的两极分化,恰恰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认知差异的特性决定,似乎可以让企业间脱离本地市场的局限达成共识。就这点来说,真说不清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
我们从HTC的公关语径中,正好可以发现台湾制造型品牌特征集成的影子:说到品牌创新,它眼中只有苹果,别提三星小米;说到研发,它眼中也只有台湾引以为傲的台积电式的半导体经济。
但若当问题集成到市场营销(Marketing&Sales,台湾叫行销)上,HTC从王雪红到任伟光、已然调任的CEO周永明等都承认营销上的不足,并深刻反省的。只是目前看来,这个反省的效果甚微。
三、那情感,依靠社会化粉丝经济
雷军说,HTC是华人的骄傲、要向HTC学习。但实际上,HTC要学的功课确实也很多。
因为单一就硬件产品和品牌厚度来说,HTC取得的荣耀不庸置疑,但这种停留在技术派的打拼逐渐过气。其实,HTC应当利用即将到来的社会化粉丝经济的黄金机会,或许可以助力已然成熟的HTC品牌和产品,重新收获年轻、个性的用户群体。
这一定意义上又与小米有关。小米盛行之后强调的所谓粉丝经济原型,实际上可以概括为高黏性、基于垂直市场的受众经营行为。它依托于社会化媒体工具的特征,并以社区化论坛(小米之家)、互联网电子商务(小米商城)及自身媒介(米聊)为多重组合特征。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高忠诚度的用户、客户咨询与销售渠道顾虑、缩短了小米初创期的品牌距离。加之后来因为品牌调性、饥饿营销等因素,伴随小米快速崛起后,如今已开始频遭质疑。
小米这种模式的实质,是社会化营销的初级阶段。随着时间进阶,移动互联网早已呈现膨胀式发展,粉丝经济这种模式也将升级和替代:社会化粉丝营销(Social Fans Marketing)来源于我个人的定义,它将全方位奔向移动设备端,是服务于高密度、高精准的,社会性领域的综合交互行为。
如果理论的延伸逻辑成立,HTC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用户意向搜集,在自身企业风格上,实现媒介化或某种市场交付甚至互换的转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