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今起整治手机预装 专家称无惩罚恐难治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通信网讯,“用不着、关不了、卸不掉”使得预装软件被形象地称为手机“牛皮癣”。针对用户备受困扰的手机预装软件耗电、耗内存、耗流量私、暗扣吸费,难以卸载,ROOT刷机后无法享受保修等问题,今日工信部新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实施,为成为监管部门整顿移动互联网的首要举措。不过,该规定还处在公示、监督的范畴,没有明确的审核措施,更没有配套的惩罚措施,肃清的作用恐“只是愿景”。
预装软件年创收达30多亿 各方争逐“第一口奶”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八成用户表示其新买智能手机里含有15个以上第三方预装软件,其中以31-45个的数量范围为主,占32.8%,其次是16-30个,占28.3%。而66.8%的用户很少使用第三方强制预装软件,这其中强制预装情况最普遍的手机品牌为三星、华为、中兴、联想以及HTC。这使得安卓手机成为预装软件的重灾区。
作为预装软件重灾区的安卓市场,目前有接近30万的应用软件。为了推广应用软件,很多人盯上了手机的“第一口奶”——预装软件。一条由手机厂商、运营商、各级代理商、渠道商、刷机商等环节共同构成的黑色利益链慢慢显现。有业内人士透露,通常单台手机每预装一个软件可以向软件商收费八毛钱到五块钱不等,此外还有靠预装软件在后台偷跑流量或扣费等变相盈利的情况。而根据IDC公司的数据,在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超过2.13亿台,2017年将超过4.6亿台。以此计算,仅预装软件的收入就达30多亿元。
对此,金山网络移动安全产品总监杨荫蒙介绍,预装软件拥有软件市场所不具备的一些独特的优势。“预装软件无法删除,用户常常先入为主,且有的预装软件会推荐一些其他的软件,确实会对用户选择软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工信部整治预装乱象:厂商"先审再装" 用户还可举报
针对手机预装软件泛滥成灾,用户深受其困,工信部新政的出台,将有效的抑制预装软件利益链的蔓延。该《通知》要求手机生产商不得预装五大类恶意软件,其中包括未向用户明示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软件;未向用户明示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影响移动智能终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软件。
近期,通信发展司副司长祝军对外表态,工信部将从三方面重点监管。一是颁布行业标准,加大检测力度;二是加大抽查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三是公示预装信息,强化社会监督。
12中国目前有557家手机制造厂商,其中399家是有品牌的厂商。在品牌手机上市之前,需经工信部的入网检测。通过工信部的入网监测后,基本可以保证手机不会威胁网络安全,不会擅自收集用户信息。
对此,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公开表示,预装软件本身没有错,安全有效的预装软件可让手机更具优化性能的操控体验,帮助入门用户顺利过渡,增加手机卖点。但预装软件无法卸载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以及公平交易权,其带来的耗电、耗流量和耗话费等问题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在陈金桥看来,最严峻的问题在于那些无牌、贴牌、黑山寨手机难以受到监管,而这些手机往往存在“耗电”、“耗流量”、“耗钱”的“三耗”问题,对消费者恶意吸费,有的甚至影响手机正常运行,造成频繁重启。
惩罚措施未落地 监管仍存真空地带
手机厂商预装软件报备,表明了工信部的一种态度,这是对手机预装软件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开始整顿的信号。但是,仅让手机厂商对预装软件进行报备,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即使没有了厂商这个出口,仍然还有经销商、零售商的预装渠道,目前,这个渠道还属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认为,从工信部的监管范围来看还是有限的,能管到的也就是手机制造商,分销渠道它不好管,而且执行力也不足,很难说新规能起多大作用。
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把删除软件的权利还给消费者。他表示,“电子产品预装软件很正常,以电脑为例,不但预装了操作系统,还预装了包括安全软件在内的诸多软件。但关键的问题是,电脑预装的软件用户可以删掉。”
不过,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这一规定仅从手机出厂方面对手机厂商进行了某种约束,但却并未出台配套的监督实施和惩罚措施,手机从出厂到达消费者的这一时间段处在监管真空地带,也为恶意软件预装手机提供了可乘之机。”
通信专家项立刚则表示,手机预装软件乱象要想根除,取决于政府的整治决心与监管惩罚力度有多大。如果对手机厂商提出严格的要求,驱使厂商去整肃各级渠道,加之运营商的有力配合,方能真正使消费者免除预装软件泛滥的困扰。
12